评分不是唯一标准

评分不是唯一标准

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



是果


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电影也是电影产业的一部分,只要投放到市场(非电影院线的市场也叫电影市场),就算独立电影也是商业的产物。「独立」和「高端大气上档次」一样,是电影本身的属性,而非商业和市场属性。而「一部电影的诞生」不是导演吆喝两声找到了所有工作人员就可以开拍的,前期准备后期发行,都是需要一步步策划好才行,哪怕艺术电影,除了导演特别高端之后可以任意挥洒其艺术气质,其他部分也都是商业性行为。


电影内容的情节叙事,自有导演要表达的目的(绝大多数时候是导演目的、市场目的综合而来,甚至导演的重要性被压制)。而电影的发行推广,要有其想要达到的市场目的。

电影和电影间的区别,并不只是在于电影本身。还在于它们为何而拍,要获得什么样的反应和效果。


简而言之,单纯从个人品位来判断电影好坏的话,尽管有理有据也是主观感觉。更不能通过自己的主观感觉去否定他人的主观感觉。因为每个人的用户需求是不同的,有不同的用户体验也是理所应当。


说回三傻和教父……


一、硬性条件


《教父》是 1972 年派拉蒙公司出品的一部根据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它原本计划是一部廉价投资下的普通黑帮片,但在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手里,提升了档次,变成了一部隐喻了资本主义的家族史诗。写父子情,写黑帮分子以家庭的名义实施罪恶,触及了美国梦的重建这个好莱坞电影的恒久母题,兼顾反思力量,手法从容不迫,秉承好莱坞古典主义遗风,是当时新好莱坞派与旧好莱坞交替时的完美交叉点。它不仅获得了空前的票房,把派拉蒙公司从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也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等大奖,并彻底改变了好莱坞电影的进程,成为美国流行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其实《教父》也是商业片,只不过出品时间早,质量太好了,符合了成为「经典」的特质。人们就怀疑「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商业片」、「经典电影怎么可能是商业片」?所以就觉得它比其他商业电影高出不止一等。大众心理就是这样的,商业化怎么会有好商品,甚至「商业化」已经是一个贬义词了。


反观《三傻》,也是商业片。它赶上了「好」时候,因为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件事情逐渐火起来,人们开始有了追新片的意识,一部新鲜的电影可以成为红极一时的时尚话题。就像在《一代宗师》、《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上映之后,我走在路上都能听见手拉手的好朋友在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知道其实总共有三个故事么?其实派吃了人……」之类的讨论。


《三傻》的上映时间是 2009 年,中国已经进入到电影产业开始有点起色的阶段,在豆瓣上随意搜索下,会发现 2009 年在国内拍的电影就有《赤壁》(萌萌,站起来~)、《风声》(谁是老鬼!)、《南京,南京》(TAT)、《疯狂的赛车》、《非常完美》、《建国大业》等等,知乎上肯定有很多人,这些片儿都看过——甚至是去影院看的。


所以你说,拿一部四十年前的经典和一部几年前上映的电影相比……它们无论背景、目的、市场环境都不一样啊。


二、心理预期


但凡有比较类就要谈这个,你们都没腻歪么。TAT


看《教父》的人会是什么样的?马龙白兰度的粉丝、阿尔帕西诺的粉丝、科波拉的粉丝、黑帮片的粉丝、喜欢经典电影的人、想看男人的教科书、对众多好评产生了蠢蠢欲动的好奇心……?


看《三傻》的呢?赶电影上映的热闹、对当时宣传「反对专制教育」的好奇、想看喜剧片求个乐呵、跟上众人看电影的节奏……?


这二者的重合率能有多少呢?我认为不会太少,愿意看《教父》的影迷应该也会去看看《三傻》,因为当时风头正盛,愿意看《三傻》的是否愿意看《教父》呢,这个就不一定了。


反正我是两个都看了,觉得《三傻》还可以……为什么一个阿尔帕西诺的粉丝会觉得《三傻》还可以?!她不是应该鄙视这类大路货到死么?


当我们去看电影的时候,心里肯定也有对电影的预期。看恐怖片就知道会很害怕,目的就是找刺激;看喜剧片就不指望多有深度,目的就是求个乐呵;看王家卫李安卡梅隆大卫芬奇这种「品牌」保证,就知道肯定不会是大烂片,应该会有一些深度;看郭敬明的《小时代》……您要是真影迷、档次高,您看它干吗呢?这我就没啥好说您的了。


在《三傻》里找《教父》的感觉,这就是您的不对了。至于那些看《三傻》觉得尚可的人,无非是满足了他们对这部电影的预期,有笑有泪,有点批判,还算值回票价,给个四星吧。


不同电影的评分其实是双线的,就像文科理科高考,答案的评分标准不一样,一本线的分数也不一样。是否满足目标受众才是一个电影「成功」的标准,但成功不等于好。就像答题能得分必须答到得分点,但分数高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专家,可能只是擅长考试。


《三傻》应该还算给目标受众交出一份高分答卷了吧,指着它大骂「你根本不是专家!」也没有什么意思。在我看来这就是刷存在感刷疯了(……我之前的李菊福呢)


三、豆瓣环境


老豆瓣人都该发现了,从 09 年开始豆瓣渐渐变成了不那么「小众」的网站,逐渐走向了主流社交网站的道路。一旦主流,自会引来许多和原住民风格不太搭调的人。


不乐意写了………先去看个电影=。=




吴蒙


电影和影视作品是多样性的,不能简单地机械比较。《教父》我喜欢,《美国往事》我也喜欢,《三个白痴》我也喜欢,《我爱我家》我也喜欢,《灌篮高手》我也喜欢,如果它们评分一样高,我觉得完全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因为它们在自己的领域里确实非常优秀,甚至是最优秀的作品。


但是不能机械拿评分来比较这些作品。观众们在给这部电影打分的时候,如果还考虑我给其他喜欢电影打分的情况,来决定这个片子评分,这样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评分只代表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认可程度,不包含和其他喜爱电影的比较。


《三个白痴》评分高,豆瓣 9.1 分,时光网 8.8 分,IMDb 8.3 分,烂番茄新鲜度 100%,观众好评率 92%,是和教父同一等级的高评级,所以把这个电影简单说成「肤浅」有些偏颇。(烂番茄是我现在最主要的选片工具,新鲜度是电影行业媒体的评价,也是一种行业内的认可)


Image

Image


——————

有人觉得电影奖项设立的目的不就是电影的比较吗?要不为什么要设立奥斯卡和各大电影节呢?记得看过一个,对那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采访,记者问的就是类似的问题(时间太久,记不清是谁,只记得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他的回答可以简单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大概意思是「电影节、电影奖项设立的目的是给予当年优秀电影和电影人的认可,并不是要证明得奖的电影比没得奖的好,提名的电影比没提名的好。更不能让不同类型的电影做比较,这样是不公平的。」好吧,最后那句,我是加的。


这段话,对我之后欣赏电影,评价电影有挺大的影响。这个世界需要有《教父》《美国往事》《辛德勒的名单》,同样也需要有《大话西游》《三傻》《电锯惊魂》。可以拿《电锯惊魂》和《人皮客栈》比较,但是如果非要拿《教父》和《三傻》对比,来证明《三傻》有肤浅,多傻乐呵。那只能说——「呵呵」了。


好莱坞有句话「喜剧不挪窝」,美国以外的喜剧片,很少有能登陆美国大院线的,赔钱的买卖谁都不想做啊。有时候拿一部喜剧片和另一部喜剧片比较都会不公平,更何况拿《教父》和《三傻》来比较了。拿周星驰和卓别林比较,公平吗?让美国观众比较《大话西游》和《宿醉 1》公平吗? 


何况还有纪录片电影,拿纪录片电影和「正片」比较,更不公平,所以一些电影奖项也是会尽量为不同类型的电影,设立不同奖项 (例如,金球奖有喜剧、歌舞片类最佳影片奖)尽量给予不同类型电影公正认可,同样的,同年不同电影节,得奖的电影经常也是不同的,而且某一部电影也不是每个电影节都会参加评选的。


同样的,评分网站功能也是这样,如果你认为评分网站和奥斯卡、欧洲三大电影节,就是影评人和观众、评委机械比较所有电影的平台,那它就是吧。反正我不会这么比。


个人是非常爱电影的人,忍不住反感《小时代》被追捧,这是对中国认真做电影的人,一个无奈的呵呵。也正因为爱电影,更反感拿不同类型,甚至同类型好片的比较。拿《美国往事》和《教父》让我做比较,非说谁更好?杀了我好吧。


——————

N 年以前,刚看完 IMDb 100 的所有电影时,曾经有过评分上的迷惑。但是继续看下去,500 部,800 部,1000 部,看的越多,心态越开放,越快乐,越能真正去享受电影,也不再纠结比较了。不同的电影给了我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快乐,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美(人生真正认识音乐是如此之美,就是看《海上钢琴师》得来的)。


截止 2013 年 7 月 26 日,目前看过的电影和英美剧超过 1000 部,在豆瓣写过短评的目前有 945 部。不是要说明自己多懂电影,只是想说明自己是个爱电影的人,更是个认真爱电影的人,所以才更不喜欢比较电影。


逻辑思维有一期,罗胖说「我害怕死亡,因为我死了以后,XX 再出给好片,我就看不到了啊。」

求,别说了,想想就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