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2 仁的本质是爱

议题2 仁的本质是爱

周敦颐
(清)上官周 绘

情有多种,《孔子家语》把情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卷七·礼运)。那么仁属于什么?

属于爱。北宋大儒周敦颐说:“爱曰仁。”(《近思录·道体》)爱叫作仁。朱熹也是这个看法,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论语集注·学而》)。仁是爱的道理,是心中固有的德性。可以这样说,爱是仁的质的规定。正因为如此,人们通常把仁称作仁爱。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仁作为爱的性情,并非只是情的一种,而是情的全体,通俗说叫爱心。打个比方,仁就像是底色,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上面织就的花纹。仁者的各种情均因仁爱而起,受其左右。孔子说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就包含这层意思,无论是喜好还是厌恶都是爱心的表现。这样的喜怒哀乐才上档次,才更有分量。

商朝末有兄弟两人,一位叫伯夷,一位叫叔齐。他们是孤竹国君主的儿子,人品好,又都很能干,是做国君的理想料子。国君去世,哥俩争着把国君大位让给对方,前后脚跑掉了,相遇后一起去投奔新兴的周国,最后躲到大山里双双饿死。孔子把伯夷叔齐划入仁者行列,说他们“求仁而得仁”(《论语·述而》)。这两人的喜怒哀乐完全以爱己和爱他为转移,视自己坐上国君大位为恶,视对方继承大位为喜,最后为道义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