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2 礼的实质

议题2 礼的实质

(玉佩)舞女

鲁国卿大夫季平子在举行祭祖仪式的时候,排出了“八佾(yì)”,也就是八列舞队。按照周礼规定,祭祖时要表演舞乐,舞队排成列,每列8人。大夫一级祭祖,使用4列舞队,由32人组成;国君一级祭祖,使用6列舞队,由48人组成;天子祭祖,使用8列舞队,由64人组成。季氏属于大夫一级,只能使用4列舞队,可季平子野心膨胀,居然动用天子礼仪。但他只有4列舞队,还缺少4列,于是就从国君的舞乐队中抽调4列。这一天也是鲁国君主祭祖的日子,舞乐队被季平子抽走了,只好对付着举行了仪式。

对季氏行为,孔子非常气愤,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要是连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

一向好脾气的孔子为何如此愤慨,因为季平子公然践踏周朝的礼制。

北宋大儒程颐说:“礼训别。”(《近思录·道体》)训,训释。礼解释为区别。突出差别是礼的实质。季平子要填平差别,难怪处处奉行礼的孔子要愤怒了。

《史记》引用荀子的话将礼的差别原则概括为三条,即“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史记·礼书第一》)。贵贱是等级,长幼是年龄辈分,贫富轻重是身份,它们的差别最后都可以归结到社会地位上。这就是说,礼所表现的区别,其核心是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譬如长幼,看起来是自然差别,其实不然,因为在自然状态下,这一点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在社会中它才与服从、财产分配等相挂钩。

社会地位不同,承受的责任和享受的权益也就不同。譬如人情往来,按周礼规定,天子赠送的礼品是香酒,诸侯回赠玉圭。卿大夫赠送的礼品是羊羔,大夫回赠大雁。士人赠送的礼品是野鸡,平民回赠野鸭。上位与下位的界限不容错乱。这不是钱的事儿,下位者再不差钱,答谢之物也不敢跟上位者看齐,更不敢超越。礼非常具体,规定全面,边界清晰,什么是你该做的什么是你不该做的,一目了然,明明白白。

区别出尊卑,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就明确了。每个人都遵守自己位置上的责任和义务,不生非分之念,不做越位之事,社会的运行才能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