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4 礼的原则性

议题4 礼的原则性

(商代)箕踞俑

孔子尊重人,非常讲礼貌,但也要看对谁。

孔子有个老乡叫原壤,约好见面,原壤叉开两条腿坐在地上等孔子。孔子到了,见到他那副德行,骂道:你小时候就傲慢无礼,不讲友爱,长大了也没有值得一说的事迹,现在这么老了还不死,真是白吃饭的贼子。说着,用手杖敲打他那放肆的小腿。(《宪问》)古人重礼,即使亲人之间相对,也要坐有坐相,这种坐姿类似跪,双膝着地,臀部落在脚后跟上。臀部着地,簸箕似的叉开双腿,叫箕踞,等于侮辱人。这让孔子非常恼火,不光骂原壤,还动手敲打他,这在孔子身上极其罕见。

楚国灭掉了陈国。陈国都城的西门在战争中损坏严重,楚国统治者组织陈国百姓修复城门。孔子乘车路过,没有像往常那样扶轼致礼。轼是装在车厢前部的一根横木,人直起身子,头微微低下,手扶在横木上,眼睛注视前方,叫扶轼,是在车上致敬的礼节。子贡拉着缰绳问:按照礼制规定,车子经过三个人集聚的地方,应该下车致礼;经过有两个人的地方,应该扶轼致礼。今天在这里修城门的人很多,夫子您却不扶轼,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国家灭亡了,它的人民却不知道后果,叫作不智慧;知道了后果却不斗争,叫作不忠诚;知道了忠诚却不去拼死,叫作不勇敢。修建城门的人尽管很多,但能够做到上述三条中任何一条的人,找不出一个来,所以我不向他们致礼。(《孔子集语·卷九·论人》)

孔子绝不向自暴自弃者行礼,因为他们代表的是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