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1 礼是规矩
孔子格外看重礼。每个月的初一,诸侯都要到祖庙告祭祖先,贡献一只羊,这个活动叫告朔。鲁国的告朔由学生子贡负责,他压缩开支,不想杀掉这只羊。孔子叫着他的字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你在意的是羊,我在意的是礼。
孔子为什么注重礼?礼又是什么?
鲁国君主鲁哀公就是这样问孔子的。孔子告诉他,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遵奉礼。要是没有礼,就没有办事的规矩,不能侍奉天地神祇(qí ),没有办法区分君臣、上下、长幼之间的地位和次序,不能区分男女、父子、兄弟、夫妻、亲族之间的界限和关系,所以君子非常重视礼,并且尽其所能地用它来教育民众,发挥它的作用以规范大家的行为。等到民众接受礼制后,就要趁热打铁,推行各种各样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巩固这些区别。最后孔子强调,君主也要遵守礼,用以保持谦卑和节制,这样上下才能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安定团结。(见《孔子家语·卷一·问礼》)
显然,礼的范围很大,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概括说,礼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具有完整结构,是制度化、形态化的东西,包括制度、规章、风俗、习惯、仪式乃至法律等,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从各个方面节制个人以及群体的行为,所以礼常常被称为礼制。
譬如对待老师。礼制规定,学生跟随老师走路,不能跑到路旁跟人说话;在路上遇见老师,要小步快走上前,站直身子拱手迎候,老师开口,学生应答,老师不开口,学生须小步速退一侧;随老师登高,目视方向要与老师保持一致,不要随便指点,不要高声说话;老师的书和琴碍事,学生要跪下将其移开,不能从上头跨过去,等等。
司马迁父子作《史记》,专门为礼立卷,称“礼书第一”,为诸书之首。其中有一句话:“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人的道理千头万绪,其中无不贯穿着规矩。在这里,礼被概括为规矩。刘邦打下江山建立汉朝,跟随他的老弟兄还是草莽做派,在朝堂上喝酒吵架,醉了就狂呼乱叫,拔剑乱砍,刘邦很是苦恼。有个谋臣叫叔孙通,说可以通过礼制解决这个难题,刘邦叫他试一试。别说,还真灵。司马光评论道:礼太伟大了!把它用到人身上,动与静就有了规矩,各种行为也就井然有序了。(《资治通鉴》卷11)
显然,礼就是规矩,体现的是秩序。以知情意划分,礼属于意志,既是秩序的代表,同时也是个人和群体对秩序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