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阿城的发展

果阿城的发展

果阿旧城建于15世纪,在毗奢耶那伽罗王朝和巴赫曼尼苏丹国时代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在阿迪勒·沙阿王朝是比贾布尔苏丹国的陪都,有护城河围绕,建有王宫、清真寺和庙宇等。

1498年达·伽马在航行中需要在印度地区找一处中途停靠点,而印度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成为他踏上印度次大陆的第一站,日后他转至今日的果阿地区(图2-1),从而开启了果阿城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新篇章。在这之前,传统上的从印度到欧洲的陆上香料贸易路线被奥斯曼帝国所中断,而葡萄牙人试图打破这一平衡。为了将印度至欧洲的香料贸易控制在自己手中,葡萄牙人将目光停留在了海上,并试图在印度沿海地区设置属于自己的殖民地。1510年,葡萄牙的舰队司令阿尔布克尔克(Albuquerque)击败当时的土王,成功占领了果阿旧城。有别于葡萄牙在印度沿岸其他的飞地,葡萄牙不仅在果阿屯兵,还期许将果阿建设成一处殖民地及海军基地。统治者破坏了原先穆斯林的城市,仿造里斯本建起了新城市。街路沿地形呈曲线布置形成了不规则形状的街区。河港前设副王门和副王官邸,其背后的丘陵上建有广场、大圣堂和修道院等。17世纪中期南印度的印度帝国崩溃后,果阿失去了重要的贸易对象。之后围绕东南亚贸易的权力竞争愈演愈烈,“黄金的果阿”几度遭受荷兰海军的攻击。此外因霍乱和疟疾的流行,人口不断减少。1843年,果阿的首府从果阿旧城(Old Goa)迁往河口地区的果阿新城(Nova-Goa),就是现在的帕纳吉(Panaji)。

图2-1 果阿区位

在葡萄牙人的干预下,果阿宗教裁判所(1560—1812)颁布了许多命令,其中不乏迫使当地人信奉天主教的指令[1]。这当然没有得到人们的积极响应,有的为了躲避这些直接搬离果阿,去往附近的门格洛尔、卡尔瓦以及卡纳塔克邦地区。随后,其他的西欧列强纷纷来到这里并展开了印度半岛的殖民争夺战。葡萄牙的大部分印度属地在16世纪后被英国及荷兰夺走,而作为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属地中最大的一个,果阿得到葡萄牙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将这里作为其最重要的海外属地,重点打造,甚至赋予其拥有与里斯本一样的特权地位[2]。为扩大果阿地区葡萄牙人的影响力,殖民统治者鼓励葡萄牙人在这里定居,并允许他们和当地妇女通婚。留下来的这部分已婚男子很快成为果阿的特权等级,他们成为葡萄牙在果阿上层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果阿的议会随之建立,并成为葡萄牙国王管理这里的重要载体,并产生了非常经济的作用。

作为葡属印度的首府和基督教传播中心,果阿集中了很多教堂和修道院(图2-2)。在18世纪人们弃城而去之前建造的60座教堂中,以下几座教堂尤为突出:慈悲耶稣大教堂(Basilica of Bom Jesus)、圣卡塔林娜主教座堂(Sé Cathedral of Santa Catarina)、圣弗朗西斯科·德·阿西斯教堂(Church of St. Francis of Assisi,现部分作为考古学博物馆)、圣卡也达诺教堂(Church of St. Caetano)、圣母罗萨里奥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of the Rosary)、圣奥古斯汀塔(Church of St·Angustine,建于1572年的一座修道院的唯一遗迹)、圣亚纳教堂(Church of St. Anne)等等。

图2-2 果阿旧城教堂和修道院分布图

图2-3 尚塔杜尔加寺院 

图2-4 蒙格什寺院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果阿邦内陆庞达市(Ponda)名为尚塔杜尔加寺院(Shanta Durga,图2-3)、纳格什(Nagesh)、蒙格什(Mongeshi,图2-4)的印度教寺庙都拥有拉丁十字形的平面布局。这里的印度教寺庙有很多借用清真寺布局的例子,也有使用拉丁十字的天主教平面布局方式,这正是东西文化互相交流、不断融合的结果。从宗教和历史角度看,果阿旧城的宗教建筑见证了基督教传播到亚洲的历史,有很重要的地位。果阿被誉为“东方罗马”,其古建筑对16—17世纪印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曼努埃尔式艺术、巴洛克艺术在亚洲天主教国家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慈悲耶稣大教堂中的圣弗朗西斯科·哈维尔陵墓以及出自胡安·鲍带斯塔·福格尼之手的精美铜像,象征着一个有世界意义的事件,即天主教于近代在亚洲大陆的传播。葡萄牙的殖民时期延续了约450年,直至1961年被印度用武力夺得其主权。今日,以人均资产值计算,果阿是印度最富裕的一个邦。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果阿教堂和修道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