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英国人说,18世纪的南印度海岸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地方。此后一连串的事件在此展开,并最终导致五千英里外的一座小岛成了印度这一庞大帝国的主人,并在这一过程中催生了印度的现代化进程。为巩固在印度的地位,英国在印度建立堡垒,筑起坚固的防御墙,其中以马德拉斯的圣乔治堡(St. George Fort)和加尔各答的威廉堡(William Fort)最为突出,另外英国还在印度半岛建立了许多兵站、教堂建筑和政府机构。英治印度在印度漫漫历史长河中仅为匆匆一笔,但就在英国到来之后,印度次大陆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统一”的概念。英国人的殖民剥削客观上造就了一个完整的印度。1858年,英国通过《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权,改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从此这里进入由英国直接统治的时代。
在殖民时期,英国人构建了资本主义模式下的生产方式,印度次大陆传统的公社制社会被卷入英国的蒸汽工业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印度人常说,英国人只给他们留下了三样东西:英语、议会和铁路。这或许是印度大众对这段殖民历史的调侃,不过英式文化、民主联邦制和连接起整个半岛的铁路网这三者确实是对这一特殊历史的高度概括。而殖民建筑作为欧式文化代表之一,其优美的造型、杰出的工艺等等都是印度人民的宝贵财富。

图7-1 圣斯蒂芬学院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入侵,印度与西方建筑文化逐步混血,与英国有渊源的殖民地式建筑“邦加罗”就是其中的代表。英国殖民的深入,使得英国在印度建造的建筑越来越清晰地表现欧洲建筑风格。20世纪初,英国建筑师在建设中开始有意识考虑印度特殊的地理条件,他们的建筑作品开始反映印度人的习俗、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复苏的精神。新德里的圣马丁加里森教堂(St. Martin Garrison Church)、德里的圣斯蒂芬学院(St. Stephen's College)等建筑即是印度人的生活方式融入建筑中的例证,可谓印度现代建筑的先行者(图7-1)。印度独立前,外国现代建筑师在印度的工作以及印度建筑史对现代建筑的认识,为独立后的现代建筑发展做足了准备。愈来愈开放的印度接受了来自国际上更多的实验风格,如装饰艺术运动[1](Art Deco)、现代主义运动等等。后来有一大批欧美建筑师活跃在印度国内,其中最著名的是国际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印度主持的昌迪加尔城市规划等等。而无论是殖民时期经典的欧式建筑,还是处于独立前后的现代印度建筑,都将印度建筑独特的“融合”这一特性很好地传承了下来。
【注释】
[1]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是一个装饰艺术方面的运动,但同时影响了建筑设计的风格,它的名字来源于1925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装饰艺术运动演变自19世纪末的新艺术(Art Nouveau)运动。Art Nouveau是资产阶级追求感性(如花草动物的形体)与异文化图案(如东方的书法与工艺品)的有机线条;Art Deco则结合了因工业文化所兴起的机械美学,以较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粹装饰的线条来表现,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流线型线条、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等,并以明亮且对比的颜色来彩绘。与“新艺术”强调中世纪的、哥特式的、自然风格的装饰,强调手工艺的美,否定机械化时代特征不同,装饰艺术运动恰恰是要反对古典主义的、自然(特别是有机形态)的、单纯手工艺的趋向,主张机械化的美。因而,装饰艺术风格具有更加积极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