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在殖民地印度修筑建筑面临着诸多问题:到底哪一种建筑风格更适合于印度?哪一种建筑风格更能代表殖民当局的那些统治者们的雄图壮志?在印度的英国建筑师们应该采取何种形式作为模板,是古典式、哥特式、莫卧儿式,还是其他类型的风格?这些问题在19世纪的印度最为突出,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德里新都的兴建。
殖民统治时期有关于建筑风格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建筑理论家和实践者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古典主义建筑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经典欧式风格是否真的适合于印度次大陆?19世纪50年代印度采用古典主义的殖民建筑不断减少,关于古典主义风格的探讨逐渐开始多起来。随着各项重大工程在印度次大陆的不断展开,各地区的风格差异性也逐渐显现。其中当时的三大管区首府最为明显,加尔各答的新古典主义、孟买的哥特复兴以及马德拉斯的印度-撒拉逊式在各自地区占据了主流。后来随着印度元素的不断增加,建筑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折中的形态,在印度半岛统称之为印度-撒拉逊式建筑。
这场交锋表明古典主义及新古典主义样式和欧洲的艺术和美学的扩张密不可分。英属印度的建筑是古典主义在国际层面的一种展现,其在殖民统治时期有着特殊的深层含义。这些建筑象征着不列颠人强烈的国家意志,成功地塑造了19世纪后期英帝国的政治权威及其在殖民地的话语权。
【注释】
[1]关于外廊式建筑的起源,日本学者藤森照信先生提出两种看法:
(1)英国殖民者模仿印度班格(Bungal)地区的土著建筑而形成。17世纪欧洲各国大举向外扩张之时,“日不落”帝国英国来到了亚洲。为适应热带地区炎热的环境气候,解决自身建筑形式所带来的困境,殖民者在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向当地土著学习,模仿班格带有四面廊道的建筑形式,称之为“廊房”(Bungalow)。外廊成为半室内的生活空间,后结合英国建筑样式,形成一种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2)起源于加勒比海的大安得列斯岛。美洲地区的殖民样式建筑皆由大安得列斯群岛传播出去,此岛原为西班牙殖民地。1756年英国与西班牙、法国“七年战争”之后,接收西、法在西印度群岛及北美南部的殖民地。英国于17世纪在西印度群岛即拥有殖民地,而外廊样式建筑开始流行于18世纪,以时间发展过程来看,这种说法也有可能。
基于目前起源于加勒比海的大安得列斯岛的相关文献不多,现一般都以印度起源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