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早期欧洲列强以沿海商业贸易为主的殖民形式并未对印度半岛产生质的影响,但随着宗主国在印度的实力慢慢增加,为发展贸易而建立起来的商馆、要塞等等因当地经济的不断繁荣很快发展成小型的城镇。这其中以英国统治的三个港口城市的发展最为典型。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选择孟买、金奈、加尔各答作为营业据点建起了要塞化的商馆。这三处商馆的统治地域被称为管辖区(Presidency),并任命知事。最初被任命为知事的有孟买(1682)、马德拉斯(1684)、孟加拉(1699)。三位知事是对等的,并拥有同样的权限。1773年获得征税权在经济上极为重要的孟加拉,被赋予了高于其他地区的地位和监督外交的权力。孟加拉的首府加尔各答后来一直作为英国的首府统领着整个印度次大陆,直到20世纪初迁都至新德里。
相比以棋盘状街区类型为基调的新大陆和澳大利亚的殖民城市,亚洲尤其是印度的英国殖民地城市发展有着自身的特殊形式。与新大陆和澳大利亚那些基本由白人构成的社会不太一样,这里更重视强调在土著社会中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1911年第26任总督哈丁(Harding)男爵宣布德里迁都。这对于气势昂扬的反英运动既是一种对策也是一个较大的转机。新德里的建设是事关大英帝国威信的事业,也可以说显示了英殖民城市的完成形态。规划设计重视保护印度的文化遗产和优良传统,为了保存遍地文物古迹的历史名城德里,决策者将该城市整体保留了下来,在德里西南另建新都。此远见卓识令人钦佩——他们完整地保留了一座古都。而德里新城自然就成为大英帝国首都的建设用地。新德里的建设完成于1931年,当时的大英帝国位于其顶峰时期,统治了地球上陆地四分之一的土地。然而,之后不到20年,印度独立了。新德里成为送给新生印度的最高馈赠,英殖民城市的完成也是殖民统治结束的开始。
对于印度人来说,这些城市是非常宝贵的固定资产,这对独立后的印度城市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1]果阿邦[EB/OL] . http://zh.wikipedia.org/wiki.
[2]果阿邦[E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
[3]Joseph E Schwartzberg. A Historical Atlas of South Asia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4]Anthony D King. Colonial Urban Development: Culture, Social Power and Environment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6.
[5]Sten Nilsson. European Achitecture in India, 1750-1850 [M]. New York: Taplinger Publishing Co, 1969.
[6]英亩≈4 046.86平方米。
[7]Census of India 1901, Vol.XV-B, PartⅢ. Madras, 1902.
[8]Census of India 1911, The City of Madras. Madras, 1912.
[9]Susan J Lewandowski. Urban growth and municip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onial city of Madras, 1860-1900[J]. Asian Studies, 1975 (34): 341-360.
[10]码≈0.914 4米。
[11]1英里≈1.609 3公里。
[12]Census of India 1911, Vol. Ⅷ. Bombay, 1912.
[13]Bombay Town and Island[M]. Census of India 1901, Vol.Ⅺ.Bombay, 1902.
[14]Meera Kosambi. Bombay in Transition: The Growth and Social Ecology of a Colonial City, 1880-1980[M]. Stockholm: Almqvist and Wiksell, 1986.
[15]Rhoads Murphey. The city in the swamp: aspects of site and early growth of Calcutta[J]. Geographical Journal, 1964 (130):241-256.
[16]A K Ray. A Short History of Calcutta[M].Census of India 1901, Vol.Ⅶ, PartⅠ.
[17]Pradip Sinha. Calcutta in Urban History [M]. Calcutta: Firma KLM Pvt,1978.
[18]Prajnananda Banerjee. Calcutta and Its Hinterland—A Study in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 1833-1900 [M]. Calcutta: Progressive Publishers, 1975.
[19]City of Calcutta, Part Ⅱ[M].Census of India 1911, Vol.Ⅵ.
[20]根据印度著名慈善家帕凯亚帕·穆德拉尔(Pachaiyappa Mudaliar)而得名。
[21]根据印度民族主义领袖达达拜·瑙罗吉(Dadabhai Naoroji)命名。1892年,达达拜·瑙罗吉成为英国议会议员的第一个亚洲人。作为印度国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三次担任国大党主席。他最显著的贡献是在1906年公开表达了对印度独立的要求。印度历史书籍记录了他对印度自由运动所做的贡献以及一些其他的个人成就。在D. N. 路南端的弗洛拉喷泉广场上还设有达达拜·瑙罗吉的雕像。
[22]达尔豪西(Dalhousie), 1847—1856年的印度总督。
[23]为纪念Benoy、Badal及Dinesh这三位年轻的印度独立运动分子而命名。1930年12月8日,三人在当时的达尔豪西广场北侧的作家大楼将监狱监察长N.S.辛普森枪杀,随后他们被当局杀害并最终导致了印度人民的反抗运动。
[24]红堡(Lal Qila)是莫卧儿帝国时期的皇宫。自沙·贾汉(Shah Jahan)皇帝时代开始,莫卧儿首都自阿格拉迁址于此。红堡属于典型的莫卧儿风格的伊斯兰建筑,位于德里东部老城区,紧邻亚穆纳河,因整个建筑主体呈红褐色而得名红堡。整座城堡是象征莫卧儿帝国强大势力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自1639年开始建造,耗费近10年的时间才完成。
[25]埃德温·鲁琴斯(1869.3.29 —1944.1.1),出生并逝于伦敦,是20世纪英国建筑师的先导。鲁琴斯从1885 —1887年在伦敦南肯辛顿艺术学校(South Kensington School of Art)进修建筑学。毕业后,他加入了乔治·欧内斯特(George Ernest)及哈罗德·安斯沃思·佩托(Harold Ainsworth Peto)的建筑室工作,并在那时结识了赫伯特·贝克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