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赋值语句

4.赋值语句

赋值语句就是把指定的值传递给某个变量或某个对象的属性,格式如下:

978-7-111-49659-5-Chapter02-7.jpg

说明:

1)赋值语句执行赋值操作,而赋值操作包括获取赋值运算符(=)右侧的值,并将该值存储到赋值运算符左侧的元素中。这里一定要注意,当把右侧的数据传递给左侧后,右侧的数据还是存在的。这里实际上是复制传递。

例如:

978-7-111-49659-5-Chapter02-8.jpg

如果b=5,则执行完该语句后,a的值变为5,b的值还是5。

2)赋值运算符左侧必须能够接收和存储值。这意味着左侧必须是一个不为只读的变量或属性,或者必须是一个数组元素。

3)赋值运算符右侧的值可由表达式生成,而表达式则由文本、常量、变量、属性、数组元素、其他表达式或函数调用的任意组合所构成。

例如:

978-7-111-49659-5-Chapter02-9.jpg

4)这里的“=”不是相等的意思,这条语句执行完毕后,左、右可能不相等。

例如:

978-7-111-49659-5-Chapter02-10.jpg

从数学的角度看,表达式肯定不相等。但这里的“=”不是用来判断相等,而是用来赋值操作。它先计算右侧表达式值,然后传递给“=”左侧,而“=”左侧还是S,所以把结果保存到S中,而S中原来的值就丢失了,并且同时“=”右侧的S值也会发生变化,“=”左、右两侧的S值永远是相等的。

如果S原来的值是5,那么在执行前,左、右S值都是5,执行时,系统先不管左侧,而是先计算右侧表达式的值,结果是5+5等于10。这时,系统再把10保存到左侧S中,而这时右侧S值也变为10。很显然,表达式左、右是不相等的。

5)进行赋值操作后,左侧变量或者对象属性原来的值会丢失。如果有多次赋值,那么变量或属性只保留最后的赋值。例如:

978-7-111-49659-5-Chapter02-11.jpg

最后,S的值为6,并且第一行中的S值也是6。

例如:

978-7-111-49659-5-Chapter02-12.jpg

最后,文本框显示的值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