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研究意义

1.1.2 研究意义

研究中国农村老龄化及以此带来的农村养老保障十分有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成果

首先从理论上讲,本书对影响农村养老保障关键问题深入发掘,结合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和国外建设农村养老保障的经验教训,剖析目前中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优势和劣势,既对过去研究继承和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针对农村老龄化的特点又创新性提出农民分类制定相应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方案,丰富了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研究。

2.提供完善农村养老政策的新思路

过去在研究老龄化及出台相应的养老政策时,多把目光投向城市,比起城市老龄化及养老保障问题,农村养老保障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养老保障是保护农民老年生活的一张安全网,而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养老保障得以发挥功能的前提条件。农村养老政策不健全,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就会导致农民养老面临风险。本书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细致研究了农村老龄化和农村养老保障现状,通过分析查找当前农村养老困难的原因,进而找出走出农村养老困境的可行性办法,提出真正实现农民养老保障的建议。其研究结果对于政府制定农村相关的养老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破解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养老难题提供新思路,从而有效缓解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

3.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务实之举

一方面,重视构建农村养老保障有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人均年收入不断上涨,但是相比城市居民,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增长速度较低。不仅如此,在享有社会保障上,农村也严重落后于城市,城镇居民普遍享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有了比较完备的保障体系,但是农村却严重落后于城市,城乡之间差距的逐年扩大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宗旨。因此,发展农村养老保障,给农民支起“安全网”,既是满足农民当前需要的必然举措,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务实之举。另一方面,给农民建立养老保障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城市化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农民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若生活上得不到国家所给予的平等的保障,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显然是有违公平的。此外,市场经济追求效率的宗旨,虽然使参与其中的农民享受到了他带来的实惠,但是也受到了市场经济所产生的高风险的威胁。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增加了农民生产生活的风险。而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几乎无力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上自身收入水平较低,又缺乏足够的储蓄,所以在年老无力劳作,得不到收入,又缺少经济来源时,农民的生活质量必然下降。此时,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必然威胁老年农民的生存,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然而,要想保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首要必须保证农民的生存安全,农村养老保障的建立与完善势在必行。农民安、则农村安,矛盾减少,社会也将趋向和谐。

4.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建设中的难点和重点,党和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这需要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种以及加大农业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确定了五方面的发展任务,其中就包括共享富农,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推进产业精准脱贫、特殊区域农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

然而由于养老保险体制的缺位,农民只能寄希望于土地,不愿放弃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使得规模经营相当困难。从生产投入上来看,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减少,则农村经济建设必然受损。因此,要促成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是必然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免于养老的后顾之忧,才能促使农民将一直留用的“养老钱”投入到扩大农业生产上,以及个人及家庭成员的教育经费支出,只有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其劳动技能才会有质的飞跃,进而带动农业整体生产率的提升,提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催生农村经济走向繁荣,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国民整体素质提高,进而提高我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的实力也大有裨益。

5.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客观需要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开始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更让我们关注的是,城镇的生育率比农村低,医疗条件比农村优越,人口预期寿命比农村高,可是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却超过了城镇。2000年,65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比例为7.35%,而与此同时的城镇为6.30%,相差近一个百分点。很多大城市的农村老龄化形势比起全国水平更为严峻。上海、浙江的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高达13.73%、10.51%,而江苏、山东、北京、重庆等省市也已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了9.73%、9.15%、8.35%、8.04%。不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激增,而且老龄人口还显示出日趋高龄化的特征,高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每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以5%的速度在递增。到2015年末,我国农村老年人口1.24亿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56%。

近几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急剧攀升,更使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突显出来。此外,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使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速度更加迅猛,未来发展也就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预测数据显示:2034年农村老年人口约为1.67亿,将达到峰值;有11个省市,在2030年,其农村老年人口将超过20%,而只有两个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达到20%以上。2030年后,农村高龄化开始提速,到2050年,8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将占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的26.54%,显而易见,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迅猛,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不得不未雨绸缪。因此,适时建立起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才能为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会因为老化问题而陷入困境。

6.确保人口趋势均衡稳定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使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隐患。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农村普遍推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控制农村人口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有很多农民绞尽脑汁逃避政策超生孩子,这部分超生的孩子因为不敢上户口,变成了“黑户”和“黑人”。当时,国家在制定政策时也充分考虑到全国各地区特点及城乡差异,只要满足国家规定的一些条件,在农村一些家庭是可以生二胎的。比如:许多地方的农村实行这样的规定,即第一胎是女孩的农民,间隔6-8年,可以申请生育第二胎,从某种程度上也加重了性别比的进一步失衡。因此,要想解决该问题,最优途径就是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让农村老年人晚年有依靠、生存有来源,才能让农民从内心响应国家政策而非强制接受,这样中国的人口状况也将逐渐走向平衡稳定。

从对该问题意义的解析中,我们越发感到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紧迫而重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它是适应现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