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收稿之际,内心五味杂陈,有太多的不易涌上心头。回想五年前,写作博士论文之时,正处于我人生中最为艰难时期,来自学业、事业、家庭上的各种困难齐压在身,数不清有多少次是在凌晨二三点才能休息,每天睡不足四个小时。完成初稿时,已是除夕的凌晨三点钟。身体的疲累,心里的焦灼,我甚至害怕我会哪天倒下,我的每一天都是努力用毅力来支撑、咬牙坚持度过的。正是源于那份拼劲,我在白天上课、只能晚上做科研的情况下,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两篇CSSCI论文,一篇博士论文。
博士毕业后,我开始了休息和调整,一段时间里没有拿出什么像样的科研成果,我逐渐有了危机感。可是,“歇”的严重后果就是我发现自己失去了研究学术的状态,精力不如从前,头脑不如从前。我开始怀念当年的状态,更重要的是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逐步恢复状态,我开始做校课题、省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被用来补充我的书稿。从2013年到2018年,这本书似乎来的有些晚,但是从十几万字到超过二十万字,从全国视角到吉林剖析,内容不断充实、数据不断更新,都让这本书日臻完善。
如果说当年的博士论文是我为自己在身处人生逆境之时,赢得的一份自我褒奖的礼物,一份自我肯定的信心,那么这本书是我要为自己在事业低谷时,找回那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韧劲,那份重新出发的勇气。
著作出版之际,有太多的感谢萦绕心间。感谢吉林大学。在吉大读硕、读博的时光是让我终生难忘的,这里承载过我的梦想,凝聚过我的汗水,也让我受益良多!感谢恩师尹豪教授!是他开启了我的学术之路,本书的写作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导。尹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能够成为老师的弟子,我感到无比荣幸!特别感谢王晓峰教授对我的帮助,王老师耐心指导我做预测,反复帮我校验数据的合理性,让我更坚定信心做好这一部分。同时,感谢东北亚研究院的各位老师给予我在学术上的指导,感谢师母孙雪桦老师在学习生活中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我的工作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入职11载,从刚毕业稚气未脱的学生到今天教书育人的硕士生导师,党校的培养让我不断地淬炼、成长。非常感谢宋文新校长给予我的教导和鼓励,让我在学术的道路上克服困难、继续前行!感谢科研处的各位同事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工作。
感谢我的父母,今天我能出版这本书,是你们大力支持的结果,这背后你们为我付出了太多的艰辛!我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无私的爱!这将激励我在人生路上勇敢、坚强地走下去!有你们和女儿在,我心里足够温暖和幸福!
感谢我的姐姐刘彦辰、孙丽华、姐夫赵永刚、我的学生张凯宣在我修改书稿时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衷心感谢给予本书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学术界的专家、同仁们。
杨清哲
2018年8月于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