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效果质量监测方法

二、清洗效果质量监测方法

(一)清洗机器的监测

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物对清洗消毒机进行效果监测,也可选择温度检测仪对清洗程序各阶段的温度、时间进行检测,应该和清洗程序设定的温度、时间一致。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新规范建议可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清洗效果监测。清洗消毒机新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改变消毒参数或装载方法等时,新规范要求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该清洗消毒机。

1.STF指示卡 原理是将模拟的污染物(包括两种来源的蛋白质、脂肪和多聚酶)加载于乙烯材质上,经过整个清洗消毒程序后根据载体上模拟物颜色的残留判断清洗消毒效果。操作方法:将测试卡置于专用指示卡架子中,放入清洗机与器械一起清洗,执行日常使用程序,过程结束后目视检测结果,如果颜色全部清除则为清洗合格。STF模拟污染测试物清洗测试操作简便,且网状结构模拟表面阻挡关节连接处和其他阻挡物,对清洗机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互相阻挡的表面比较难清洗。网状结构的卡架模拟了这一环境,从而可有效地检测清洗机的能力。

2.TOSI卡 TOSI清洗监测卡主要是由近似血液特性的人造污染物、模拟手术器械的不锈钢板及透明的塑料支架构成,其原理是将模拟污染物置于不锈钢载体上,经过清洗消毒程序后观察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清洗消毒效果。操作方法:将测试卡放置在器械篮上,放入清洗机与器械一起运行整个清洗消毒程序,过程结束后判断是否有残留印记,进行结果判断。TOSI卡将模拟血液污染物涂抹在有刮痕凹槽的不锈钢片上,上端再覆盖透明塑料盖,并呈一边高一边低的斜面,使水和清洗液更难达到污染指示物上,从而有效地检测其清洗消毒的能力。

3.生物膜测试法 模拟的人体体液、血液组成的生物膜测试片(块)与器械同时清洗,观察清洗后的生物膜残留情况,以判断清洗效果。

4.物理监测 监测记录设备的程序参数及批次文件分析,是对清洗过程的监测。

(二)器械的监测

手术器械清洗质量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在医院消毒和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规范或标准中明确规定,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必须彻底清洗干净后再进行灭菌,任何残留在医疗器械上的有机物都会阻碍消毒灭菌因子的穿透,从而影响灭菌质量。定期检测器械清洗质量,可以反映清洗消毒机器的清洗效果。器械质量应达光洁、无残留物质和锈斑,生物负荷达到安全水平,不会对工作人员及环境造成危害。

1.目测 是器械清洗效果评价的第一步。常光线下,肉眼直接观察。器械的表面及其关节、锯齿部、锁扣及管腔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毛刺或缺口,无裂缝和损毁。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器械物品不得包装,须重新进行清洗。有锈迹器械应除锈,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者,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2.放大镜检查法 借助手持式放大镜或带光源放大镜进行质量检查。所有器械要求清洗后,正常或正常矫正视力下用10倍放大检查必须未见任何外部污染、污点或污膜,无明显的有机残留物。

3.微生物学检测法 对清洗后的器械,将浸有无菌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被检器材各层面及轴节处反复涂抹,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人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细菌室检测。

4.ATP生物荧光检测法 是利用荧光素酶在镁离子、ATP、氧的参与下,催化荧光素氧化脱羧,产生激活态的氧化荧光素,放出光子,产生560nm的荧光。在裂解液的作用下,细菌裂解后释放的ATP参与上述酶促反应,用荧光检测仪可定量测定相对光单位值(RLU),从而获知ATP的含量,进而得知细菌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