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
祠堂(又称宗祠),为宗族社会的产物。明代以后,统治者为利用宗族社会力量,允许民间大量修建祠堂。
中国传统农村以宗族社会、儒家文化和小农经济为基础,祠堂是体现宗族社会权威的地方。客家人讲究“孝祖敬宗”,讲究寻根问祖,祠堂又是客家人追念、祭祀祖宗的地方。所以,祠堂是客家地区的重要建筑。
祠堂原为单独建造,后来因为用地紧张,或是为了方便祭祀,于是便有了“祠屋合一”的形式(即把祠堂的祭祀功能设在比较大规模的住宅上厅)。祠堂的功能主要是祭祖、家族公共活动和处理宗族内部事务。“祠屋合一”建筑主要功能仍是居住,兼有祭祀功能,一般客家大屋本来就有祭拜祖宗的厅堂,只不过将厅堂升格为较高规格的“飨堂”而已。故“祠屋合一”建筑仍属于住宅范畴。

文贵公祠与南邨公祠
培田虽有“祠屋合一”的建筑形式,但只要地基和其他条件允许,族人更多还是会考虑建独立的祠堂。因为,独立的祠堂功能单一,庄严肃穆,规模可大可小,而“祠屋合一”的建筑,常要有能体现家族尊荣的大宅院。所以在培田,“祠屋合一”和独立建造的祠堂是并存的。
村南的“八四公祠”,是“吴家坊”(含培田在内的周边大小四个吴姓村)开基祖的祠堂。位于后龙山下的“文贵公祠”,是祀奉三世祖吴文贵的祠堂。吴文贵兄弟四人,分家后文贵定居培田,其弟潘福居上篱(今升星),另有两弟迁往外地。“文贵公”是吴八四后代分居培田的第一代。吴文贵有二子,长子李清迁往宁洋(今漳平双洋),次子李华留在培田,李华的后代有的又迁往浙江等地,唯有六世祖吴郭隆一脉稳定在培田发展,以后培田村民基本上都是“郭隆公”的后裔。所以,“郭隆公”被奉为培田最长祖辈。光绪版《培田吴氏族谱》所载《乡图》即标明“郭隆公祠”为“培田祖堂”。

文贵公(三世)祠

衍庆堂(六世祖祠)

衍庆堂

衍庆堂内戏台
郭隆公祠,即衍庆堂,又称“老屋厅”,是培田一脉的宗祠,是培田最主要的祠堂。衍庆堂是综合性的宗祠,上厅是祭祀用厅,中间是议事大厅,大厅前有大雨坪和戏台,边上还有附属用房。衍庆堂一直是培田宗族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郭隆公以后的宗祠,现存的有:十世祖在敬公、在崇公、在中公、在宏公祠和十世祖后的天一公祠、愈杨公祠、容庵公祠、衡公祠、锦江公祠、畏岩公祠、南邨公祠、久公祠等。

衍庆堂

在敬公(十世)祠

在宏公祠

天一公祠

大居敬——锦江公祠

愈杨公祠

容庵公祠

畏岩公祠

衡公祠

南邨公词

久公祠
久公祠是培田现存最有特色又保存较为完好的宗祠建筑,位于培田古街中心地带,建于清末,祭奉的是十八世祖久亭公。久公祠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都不大,但门面壮观,层层出挑的“三山斗栱”做工非常精细,是体现斗栱这一中国特色传统建筑工艺的一件精品。久公祠在狭窄空间形成独特而雄伟的建筑形象,成为培田老街的一处重要景观。
“祠屋合一”建筑最主要的代表是继述堂。继述堂供奉的祖先是“一亭公”,所以也有人将继述堂叫作“一亭公祠”。世德堂是五亭公的飨堂,也是“祠屋合一”建筑,有人称其为“五亭公祠”。培田还有其他“祠屋合一”建筑,不一一介绍。
祠堂,是宗族社会的代表建筑,也是历史遗迹。应该说,在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的传统中国农村,宗族社会的确曾经为巩固乡村社会秩序起过作用。但中国农村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民主和法治,我们不应该回到宗族社会的老路上去。

五亭公窀穸

恩荣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