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重教——客家人的书院学校
2025年10月13日
第四章 崇文重教——客家人的书院学校



“客家人”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就是崇文重教,讲究“耕读传家”。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光宗耀祖”,这是千千万万客家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然而,文教事业是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古今如此。在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闽西山区,尽管有无数的激励机制和思想教诲,鼓励“学而优则仕”,但历史上,闽西山区的科考成就远不如福州、泉州等沿海地区。客家人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挫折毫不气馁,顽强拼搏,依靠勤劳耕种而生存发展,依靠刻苦读书而谋求仕进。
“耕读传家”这一传统,在培田一直盛行,并深入人心。据《培田族谱》记载:明朝正德年间,培田七世祖吴祖宽“开长连十三坊书香之祖”,第一个考上了秀才。后来吴祖宽即在培田致力于办学育人,开创了培田代代书香流传之始。几百年来,培田人一直遵循“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崇文尚武、尊师重教,在培田蔚然成风。
但是,培田人并没有死板的对待“耕”和“读”。历史上,培田人很早就把经商、发展经济放在重要位置上,有了经济基础则优先发展文教事业,聘名师,办书院,因此培田的“读”也办得有声有色。由于培田积极重视教育、兴办学校,科考也取得一定成就,被誉为“文墨之乡”。培田不少人因为经商做官,走南闯北眼界开阔,对于世界大势有较早的认识。1906年,回乡官员吴震涛就把传统的南山书院改为现代小学;1919年前后,培田有四个留学生到日本、法国求学,一个小山村,当时竟有四个留学生,在闽西地区是少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