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时间和空间是哲学上的永久命题,恩格斯说:“世界万物的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因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
在与艺术相关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创作领域中,空间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空间是艺术的本体形式之一,而数字技术的参与导致艺术空间的呈现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而呈现空间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化。胡泳在《另类空间——网络胡话之一》中说过,在数字时代“所有空间的传统隐喻——远近、上下、大小、内外——在网络这里都必须重写,也就是被联系和结合的概念所取代”[2]。艺术空间被重构,其内涵和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空间呈现为虚拟空间、现实空间,以及两种空间的混合,这些空间的表现与传统艺术的空间完全两异。艺术空间的变化带来的是艺术关键概念的一系列的变化,如艺术的本体、艺术实践的主体、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审美体验,等等。这所有的变化和呈现也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空间理论的理解。只有理清这其中所有的现象、关系和意义,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的理论补充与艺术实践。
追溯过往,最初的空间认知与传统的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易经》里说过:“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地理学和空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关系,研究对象就是地球这个巨型空间、空间内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人文地理的核心要素是“空间、空间关系、空间中的变化——自然空间的结构如何,人们如何通过空间进行联系,人类如何在空间中组成社会,我们关于空间的概念及对空间的使用如何变化”[3]。天文学是研究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除了地理学、天文学之外,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中也有不少学者将研究对象置于“空间”之中,以“空间”为切入点来研究各自的领域。
然而,在人类历史中,时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空间维度被长期忽视,直到20世纪后西方的“空间转向”运动的出现,空间理论才日渐受到重视。尤其是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福柯的《权力的地理学》等重要的有关空间哲学理论专著的出版,让更多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开始关注空间性问题,“每逢一个世界,都发现属于它的空间的空间性”[4]。传统空间二元论认为空间是客观或者主观、真实或者想象的,而列斐伏尔否定了传统空间二元论的看法,认为空间“既是真实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实在的,又是隐喻的”[5]。哲学家们对“空间”的认识也经历了从静止到流动、从内部到外部、从绝对到相对、从唯心到辩证等的变化。
时间和空间是艺术最基本的存在形态。“时间和空间在艺术中不是作为元素而存在,而是作为关系而存在,因而也作为一种关系而被感知。”[6]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空间,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空间呈现,包括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所有的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包括架上绘画、壁画、全景画等平面绘画艺术,还包括雕塑、建筑等立体艺术,它们的空间是以二维或者三维真实空间呈现出来的,从庞贝古城发现的大量壁画,到19世纪盛行的全景画,和一直以来以空间著称的雕塑和建筑,都有着真实的三维空间。传统意义的架上绘画是以把时间凝固在某一点,在二维空间上来再现三维的立体形态。正如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一样,“现代艺术中,更多使用的表现手法是从不同角度对空间进行的同时性再现,或是将同一空间中的各种物体,用各种不同的透视规律描绘出来”[7]。
传统的戏剧和舞蹈是同时在现实时间和现实空间两个向度上来展示的艺术形式,除了现实空间,戏剧和舞蹈也会有自身的虚拟空间,这里的虚拟空间是指对要表现的真实事物采取模拟、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使之具有想象空间,与数字的虚拟完全不一样。
作为时间艺术的文学没有现实空间,它的空间形式是靠着文字语言构筑和搭建的思维空间,这是文学空间的特定性。文学中的空间“远不止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场景,它既是真实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实在的,又是隐喻的”[8]。文学呈现的是精英化的特质,随着印刷时代的到来,艺术精英化的特征越来越不明显。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敏感地意识到艺术光韵的消解,而这同时带来了艺术作品唯一性的消解与艺术家身份精英性的消解。
在电子时代,电影构筑的镜像空间呈现的变化也是因媒介的变化而带来的。电影空间是利用光影、色彩、透视、音响,加上人物和摄影机的运动,创造出来的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幻觉,它不是真实的四维空间,却是对真实空间的反映和再现。然而电影的呈现仍然是一个剧场式的特定空间,作为观影空间的电影院是对戏剧单纯的三维空间的打破,但仍具有剧院的特定元素和意义。
而在电影之后,电视等电子设备迅猛发展,带来一个重大的改变,艺术的表现和展示打破了固有的空间特征的边界,进入日常生活,艺术的特殊性被消解,与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日益融合,精英性彻底消失,此时艺术展示的特定的空间性也消失。
现代的通信革命、运输革命已经给人类居住的城市空间带来了巨大变化,“运动、速度、光和声音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又导致了人们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的错乱”[9]。然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时代的出现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绝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尤其是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介的变革深深地影响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数字时代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日常生活,更是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影响深远。基于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创作的各类艺术形式也层出不穷,它们在带给人们感官新鲜的同时也渗入到各类信息服务行业中。
1996年10月2日,英国伦敦举办了首届“虚拟博览会”,这个博览会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实物展览的形式,没有场地,没有真实的展品,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所有的展览都在数字网络空间中进行,让参观者耳目一新。近些年中国的重要艺术活动和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在艺术的创作上都充分运用了数字技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到2010年享誉世界的上海世博会,精彩纷呈的各国展馆设计让人目不暇接,而没有时间去真实场馆的观众也可在网上世博会流连忘返;从中国人年夜饭离不了的春晚,舞台空间的设计一年比一年炫目,到现在年轻人离不开的虚拟游戏、虚拟漫游……整个世界都处在数字化环境的影响下,艺术也不能自免,或主动改变,或被技术裹挟着被动改变。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数字技术对艺术的全面渗透和影响正改变着艺术的本体、实践方法以及我们对艺术的认知方式。
本书立足于艺术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背景,结合视听艺术空间数字化实践的众多案例,主要探讨视听艺术空间受数字化影响后带来的艺术空间的一系列变化,并揭示其背后深刻的原因和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