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哲学与美学类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苗力田编.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商务印书馆,1982.
柏拉图.理想国:第十卷.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麦茨.想象的能指[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霍金.时间简史[M].许明贤,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M]//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第亚尼编著.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和技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程孟辉主编.现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索亚.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M].李钧,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列斐伏尔,等.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童强.空间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M].李兵,译.三联书店,1989.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张明仓.虚拟实践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5.
包亚明.后现代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M].张旭春,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薛华.黑格尔与艺术难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张法,王旭晓,吴琼.艺术哲学导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冯雷.理解空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DEAR M J.后现代都市状况[M].李小科,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葛红兵,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中译本[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M].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二、传统艺术理论类
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贝尔.艺术[M].周金环,马仲元,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布鲁克.空的空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卡冈.艺术形态学[M].凌继尧,金亚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阿恩海姆,霍兰,蔡尔德,等.艺术的心理世界[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刘雨.艺术经验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格鲁.艺术介入空间[M].姚孟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希尔德布兰德.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M].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海姆.从界面到网络——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仑,刘刚,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波斯特.信息方式[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施旭升.艺术之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周诗岩.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许绮玲,林志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威廉姆斯.艺术理论:从荷马到鲍德里亚:第2版[M].许春阳,汪瑞,王晓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卢蓉.电视艺术时空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李树涛,王军.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修订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董祖琪,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谢宏声.图像与观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李超.1905-1949中国电影空间呈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舒尔兹.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赛维.建筑空间论[M].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布朗肖.文学空间[M].顾嘉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弗兰克,等.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秦林芳,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戈德罗,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伯奇.电影实践理论[M].周传基,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周登富.银幕世界的空间造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马尔丹.电影语言[M].河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耿占春.叙事美学[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张永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麦克奎恩.理解电视[M].苗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胡智锋.电视传播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胡智锋.会诊中国电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沈义贞.影视批评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苗棣.电视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三、新媒体与艺术理论类
黄鸣奋.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童芳.新媒体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M].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贾秀清,等.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格劳.虚拟艺术[M].陈玲,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黄鸣奋.电脑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黄鸣奋.数码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黄鸣奋.超文本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谷时雨.多媒体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上,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熊澄宇.新媒介与创新思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德克霍夫.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M].汪冰,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
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汪成为,祁颂平.灵境漫话——虚拟技术演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王利敏,吴学夫.数字化与现代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张雷.虚拟技术的政治价值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王贞子.数字媒体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卡斯蒂.虚实世界—计算机仿真如何改变科学的疆域[M].王千祥,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王强.网络艺术的可能:现代科技革命与艺术变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欧文.黑客帝国与哲学[M].张向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权英卓,王迟.互动艺术新视听[M].天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周伟业.网络美育——艺术教育的媒介视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利与赛博空间[M].黄典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莱文森.软利器[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舍普,等.技术帝国[M].刘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汪成为,高文,王行仁.灵境技术的理论、实现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特克.虚拟化身:网络世代的身份认同[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
戴国忠,田丰.笔式用户界面[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SAFFER D.交互设计指南:第二版[M].陈军亮,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米切尔.比特之城[M].北京:三联书店,1999.
胡泳.另类空间——网络胡话之一[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刘惠芬.数字媒体传播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杜骏飞.网络媒介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四、新闻与传播学类
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凯尔纳.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莫利,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董天策.传播学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莫利.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M].郭大为,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杜骏飞.弥漫的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曾耀农.艺术与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张国良,黄晓芝.中国传播学:回顾与前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伊尼斯.帝国的传播[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五、其他
刘昫.旧唐书·卷160(韩愈传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陆九渊.陆象山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2.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1:第1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范庆华.现代汉语辞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六、主要论文文献
孙为.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D].上海:上海师范学院,2008.
胡小安.虚拟技术若干哲学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6.
冯务中.网络环境下的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童明.空间神话[J].建筑师,2003(5).
赵奎英.诗·言·思——试论中国古代哲学言语与思维的诗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3).
张世英.现实·真实·虚拟[J].江海学科,2003(1).
殷正坤.“虚拟”与“虚拟”生存的实践特性[J].哲学动态,2000(8).
胡敏中.论“虚拟”的哲学涵义[J].求索,2002(2).
陈志良.虚拟: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
张之沧.第四世界论[J].学术学刊,2006(2).
高鑫.技术美学研究(下)[J].现代传播,2011(3).
杨春时.现代性空间与审美乌托邦[J].南京大学学报,2011(1).
沈晓珊.实践形态的多样性[J].浙江学刊,2003(3).
胡妙胜.戏剧 空间 结构——舞台设计的美学[J].戏剧艺术,1988(12).
周诗岩.框错觉:影像传媒时代空间多义性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08(5).
巴克兰德.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斯皮尔伯格的数字恐龙、想象的世界和新审美现实主义[J].宋雁蓉,李含,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3).
顾杰.库布里克的空间造型[J].电影艺术,2003(2).
黄河涛.艺术的时空结构与艺术感知[J].文艺研究,1988.
邱志勇.媒体影像、科技空间与沉浸身体之间——论新媒体艺术中的体现美学[J].时代建筑,2008(3).
刘进.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J].文艺理论研究,2007(6).
尤迪勇.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3(10).
特洛特.《女巫布莱尔计划》的策划[J].世界电影,2002(2).
欧阳有权.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
欧震.读者已死[J].当代文坛,2006(6).
周宪.图像技术与美学观念[J].文史哲,2004(5).
黄河涛.艺术的时空结构与艺术感知[J].文艺研究,1988(6).
七、英文资料
1.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Blackwell,1991.
2.KESTNER J.Secondary Illusion:The Novel and the Spatial Arts[M].Spatial Form in Narrative.eds.Jeffrey R.Smitten and Ann Daghistany.Ithaca:Comell University Press,1981.
3.MURRAY J H.Hamlet on the Holodeck[M].NewYork,NY:The Free Press,1997
4.HERMAN D.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5.
5.RYAN M L.Narrative as Virtual Reality:Immersion and Interactivity in Literature and Electronic Media[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
6.BENEDIKT M.Cyberspace:First Step,In David Bell and Barbara M.Kennedy(2000)(ed)[M].The Cyberculters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
7.GIBSON W.Neuromancer[M].New York,1986.
8.LISTER M,DOVEY J.Seth Giddings,Iain Grant,Kieran Kelly.New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dge,Taylor& Francis Group.2003.
9.DODGE M,KITCHIN R.Mapping Cyberspace[M].London,2001.
10.BURDEA G,COIFFET P.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ies[M].New York,NY:John Wiley&Sons,Inc,1994.
11.DAVIES C.Virtual Space.In:Francois Penz,Gregory Radick,Robert Howell,Space:In Science,Art and Society[M].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2.MITCHELL W J.City of Bits:Space,Place,and the Infobahn[M].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LT Press,1995.
13.BAUDRILLARD J.Simulacra and Simulation[M].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
14.POSTER M.The Mode of Information[M].Oxford:Polity Press,Basil Blackwell,1990.
15.BUKATMAN S.Terminal Identity:The Virtual Subject in Post-Modern Science Ficion[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3.
16.MITCHAM C.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17.JOHNSON S.Interface Culture:How New Technology Transforms the Way We Create and Communication[M].San Francisco:Harper Edge,1997.
18.MITCHELL W J.City of Bits:Space,Place,and the Infobahn[M],Cambridge:MIT Press,1995.
19.AYYADURAI V A.Shiva.Arts and the Internet:A Guide to the Revolution[M].NewYork.Allworth Press,1997.
20.PAUL C.Digital Art[M].New York:Thames&Hunson(World of Art),2003.
21.HOLTZMAN S.Digital Mosaic:the Aesthetics of Cyberspace[M],New York:Simon&Schuster,1997.
22.MORSE M.Virtualities:Television,Media Art,and Cyberculture[M].Bloomington and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8.
23.BJORK S,HOLOPAINEN J.Patterns In Game Design[M].Boston,USA:Charles River Media,2004.
24.GREENE R.Internet Art[M].London and New York:Thames & Hudson(World of Art),2004.
25.HEIM M.Virtual Realis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6.HOLTZMAN S.Digital Mosaic:the Aesthetic of Cyberspace[M].New York:Simon &Schuster,1997.
27.JOHNSON S.Interface Culture:How New Technology Transforms the Way we create and communicate[M].San Francisco:Harper Edge,1997.
28.LAUREL B.Computer as Theatrre[M].Reading,MA :Addu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3.
29.STALLABRASS J.Internet Art:The Online Clash of Culture and Commerce[M].London:Tate Publishing,2003.
30.DOUGLAS K.Media Spectacle[M].NY.Routledge,2003.
八、网站:
http://depthcore.com/高端数字艺术分享平台
http://thinkspacegallery.com/新兴艺术作品网
http://www.artslant.com/现代艺术门户网
http://www.tfaoi.com/美国艺术资源库
http://www.vangoghmuseum.nl/vgm/index.jsp?lang=nl 荷兰梵高美术馆官网
http://www.contemporaryworks.net/21世纪当代艺术摄影网
http://www.greatbuildings.com/世界建筑作品大全
http://dropr.com/多媒体艺术作品分享平台
http://www.solaas.com.ar/梦境艺术创作平台
http://www.coolshowcase.com/3D数码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