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研究框架

五、研究框架

空间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命题,古今中外各个学科的学者都从自己的学科领域出发来研究这一命题。艺术空间是艺术本身的关键维度,也许我们可以经常置身于艺术空间中,与艺术空间完成各种各样的互动,但一旦将这个命题上升到逻辑论证层面,它又会变得极为棘手。究其原因,是因为艺术空间呈现出来的面貌非常多样,尤其在数字技术介入后,更是复杂千变,艺术空间的数字化呈现也改变了艺术本身及其实践方式,以及受众对于艺术的接受方式。

本书以视听艺术为切入点,研究视听艺术的空间被数字化后的呈现模式、复杂关系、影响、实践方法以及美学意义。本书在绪论部分回答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的范畴、研究方法等,正文部分共有五章。

第一章“艺术与‘空间’”,详细阐述了空间、客观空间、哲学空间的内涵,最终谈论重点落到什么是艺术空间上。研究范围从大到小,层层递进,拨云见日,最终得出结论:艺术空间存在于客观空间之中,又超脱于客观空间,艺术空间是现实空间与哲学空间的过渡,而最终艺术空间必然走向哲学空间。艺术空间主要包含三种空间:创作空间、艺术作品的呈现空间和接受空间,其中艺术作品的呈现空间是本书探讨的重中之重。

第二章“传统视听艺术的空间呈现”,将视角专注于传统视听艺术的空间。传统视听艺术包括以真实三维的舞台空间来呈现艺术作品的舞台艺术和通过二维的屏幕来呈现出一种空间幻象的影视艺术。书中比较了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在空间呈现上的异同,并将传统视听艺术与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在空间呈现上做了对比考察。

第三章“视听艺术空间数字化的重构模式”,主要分析在数字时代中传统视听艺术空间的重构模式。在数字时代中,视听艺术空间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空间的“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真正的指向是“实”而不是“虚”,是名义上没有但实际中存在的空间。符号化虚拟空间和数字化虚拟空间的多义存在,增强现实空间、增强虚拟空间、全息数字空间等异质混合空间的共同存在,这些都重构了视听艺术空间数字化的存在模式。

第四章“视听艺术空间数字化重构的影响”,详细分析了视听艺术空间数字化后的一系列影响,以Interaction(交互性)、Imagination(想象性)和Immersion(沉浸性)为切入点,从人机之间的交互叙事、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叙事、媒介之间的交互叙事三方面阐述了空间的交互叙事,这种交互叙事拓展了艺术作品的空间。从身体空间想象、位置想象、身份想象、声音空间想象阐述了空间的想象幻觉,这种想象幻觉可以延伸人们对艺术作品空间感的感知。从空间的沉浸、时间的沉浸、情感的沉浸、增强空间的交互沉浸阐述了数字化的视听艺术空间带给受众的沉浸感,这种沉浸感增强了空间感,也模糊了真实空间与作品空间的界限。

第五章主要分析了视听艺术空间数字化重构的意义。第一节分析了视听艺术空间数字化重构的实践意义,涉及创作的视听艺术空间的数字化实践迥异于传统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分裂和沦陷的数字化实践的主体重构;从符号化到数字化、从虚拟思维到虚拟技术、从艺术家到技术家转变的中介重构;虚拟化、数据化、媒介化的客体;模拟与再现、设计与超越、想象与重构的三种实践方法的重构。第二节主要分析了视听艺术空间数字化重构的美学意义,它是继再现美学、表现美学之后的一种全新的美学理论,也是对于艺术传统美学的重新定义。本节重点阐述了真实之美与虚拟之美、距离之美与沉浸之美、交互之美与主体关系重构这三组美学理论。

本书的框架和逻辑体系可用图0.1简化如下:

图0.1 本书逻辑体系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1]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49.

[2] 胡泳.另类空间——网络胡话之一[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56.

[3] 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M].唐晓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6-57.

[4]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504.

[5]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90.

[6] 黄河涛.艺术的时空结构与艺术感知[J].文艺研究.1988(6).

[7] 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0.

[8]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90.

[9]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194.

[10] 卡冈.艺术形态学[M].凌继尧,金亚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2.

[11] 卡冈.艺术形态学[M].凌继尧,金亚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2.

[12] 卡冈.艺术形态学[M].凌继尧,金亚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3.

[13] 卡冈.艺术形态学[M].凌继尧,金亚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52.

[14] 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96.

[15] 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91.

[16]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1:1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401.

[17] 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 张法,王旭晓,吴琼.艺术哲学导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2.

[19] 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腾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44.

[20]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5.

[21] 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74-275.

[22] 转引自姚晓檬.电影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