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2005年我硕士毕业来到南京艺术学院,成为传媒学院的一名教师。在硕士期间我的专业是传播学,而今我在艺术学院教传媒,艺术学院中的传媒教学和研究有什么特殊之处,艺术和传媒该如何结合,这也成为我工作中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011年考上博士,师从许永教授,所读的专业方向正是艺术与传播。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和科研心得,我选择了研究数字时代艺术中的空间呈现这个课题,也算是这几年思考的一个总结。

在这几年准备和撰写论文期间,首先感谢许永教授,许老师对于新媒体领域中艺术的变革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是在跟许老师多次深度地交流中我才逐渐明晰了这个研究方向,也是在她的肯定下才敢于撰写这篇论文。论文选题、大纲确立、撰写过程中与许老师的多次探讨、论文初稿许老师逐字逐句的修改,每一幅画面都深刻脑海。

其次我要感谢在论文开题和预答辩时给予悉心指导的各位博导:周安华教授、张红军教授、张承志教授、庄曜教授、沈义贞教授和邬烈炎教授,你们很多的建议让我在论文入手时打开了思路,在修改时更为顺畅。感谢传媒学院张承志院长、研究生处庄曜处长,在工作、学习中你们都给予了我太多的帮助。

再次要感谢我所在的传媒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这个大环境,南京艺术学院是一所百年艺术院校,包括了美术、音乐、设计这样的传统优势学科,让我在研究传统艺术的空间时有的放矢。传媒学院是南艺的新兴学院,包括数字媒体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动画、录音这样的新兴学科,这好比一片沃土,提供了我论文研究强大的基础。

还要感谢我所在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所有老师,数字媒体的兴起让大家对这个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记得多次与大家举行学术沙龙、聊得热火朝天、对于某一个论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我的论文可以说是在与大家的共同探讨中逐步梳理出来的。感谢王方副院长,记得第一次跟您在小饭店探讨我的选题时,您给予了很大的肯定让我信心百倍,您对我论文的肯定和提出的若干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感谢广编专业的其他老师,与你们的学术交流、工作交流、生活交流,都是我的人生财富。感谢数字媒体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专业、录音专业和广告专业的老师们,你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我提供了大量研究案例和思考的角度。感谢传媒学院的院领导行政岗位的老师、研究生处、科研处的老师,你们的支持、谅解、帮助让我铭记在心。

论文的完成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谢谢父母为我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和照顾孩子。谢谢先生沈斌陪我度过撰写论文最为难熬的时期,并对论文观点、案例、英文摘要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谢谢女儿楚楚,你的乖巧懂事也是我的精神支柱,三年前我们一起成为新生,一同成长,如今你快步入小学,希望你在未来的岁月开心永远!

博士论文的撰写完成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也是开启未来生活的钥匙,希望明天一切更好!

感恩生活!感恩一切!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