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出现不同坏习惯——见招拆招
如果用几句话表达家庭教育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
青青4岁半,今年刚上中班,暑期回了老家。从老家回来后,妈妈总感觉青青学了许多坏习惯。晚餐前,青青一直在吃肉松,妈妈担心她吃了肉松,吃不下饭,就多说了青青几句。没想到青青居然对妈妈说“呸”,妈妈很吃惊。青青向妈妈说,“我最喜欢打扮了,我要小孩的唇膏和指甲油。”妈妈批评了青青,青青再次说:“我要打你!”这次,妈妈感到了震惊,这是原来绝对不会出现的。
飞飞今年6岁,长得虎头虎脑,身体反应敏捷,小家伙天生拥有一套娴熟的运动技巧。与其他小男孩一样,他聪明又好胜,可就是有一点不好,与人论理,稍不留神就用小拳头对付,为此,老师和家人很伤脑筋。
有一天,小朋友正在玩自己带来的玩具,不多会儿,就听见嘶叫声,只见两位小朋友已扭在了一起,谁也不相让。飞飞一只手抓住对方的前胸使劲地推搡着。原来,两人为争辩玩具汽车的颜色是红色还是绿色各不相让,你一句,我一句,几个回合下来,飞飞按捺不住使出了“看家本领”。
老师批评他,只见他铁青着脸,像是一只遭到围攻的小老鼠急急声辨:“我说这是红色的嘛,可他要说绿色的!”老师想了想,走上前去,蹲在他跟前,沉住气说:“我知道你的小手伸出来一定是想摸摸自己的小耳朵,不小心打着了人,这样吧,以后要跟人恼了,小手伸出来就摸摸自己的耳朵,摸摸自己的脖子,好吗?”“好!”飞飞歉意中略带一丝狡黠。老师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为彻底改掉他的坏习惯,在随后的一连几天中,老师有意让他与小伙伴一块儿玩,注意着他与人发生争执的那一刻。一见他的手伸出来,就暗示他摸摸自己的小耳朵,聪明的小家伙心领神会。功夫不负有心人,飞飞动手打人的坏习惯通过“摸摸小耳朵”的过渡终于得以制止。
孩子总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坏习惯,很令做父母的头疼。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个家长都有操不完的心,从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养等多个方面,而且由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些事情孩子不愿意做或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从晚上的刷牙,到上车系安全带,到不爱吃的食物,总之是千奇百怪。家长要对这些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指导,因为不良行为一旦变成“坏习惯”,就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羁绊。
许多父母几乎都用同样的方法教自己的孩子改正一些不良的习惯。通常,父母先是以一种怪表情(厌恶或不屑)表示孩子又在做不该做的事;然后出言制止他、教训他。有的父母会说带一点羞辱的话:“你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很蠢吗?”甚至拍掉他的手或打他一个耳光。然而,孩子依然出现这些不良的习惯,这种方法有效吗?
虽然孩子有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如此做,但是他们的行为一定有其目的,因为他们如此做可能得到父母的注意,父母也会对这些行为表示关切,做出不当的反应。所以,父母这种态度和反应不但对改变不良习惯毫无帮助,反而是增强或鼓励了这种不良习惯的重复出现。
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喜欢在表扬和鼓励下做些事情,即使这些小成功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父母最好让孩子感觉你和他是一伙儿的,这样对你所说和所做的才不会有太多的抵触,也更容易纠正不良行为。
(1)多给予正面引导
鼓励永远比批评有效,哪怕孩子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每天都给孩子一到两次正面积极的回应,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给予表扬,用肯定的态度去爱护和关心,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赞许的话语都要胜过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责或过分的物质奖励。因为孩子是爱表现的,只需轻轻一夸,孩子就会高兴,精神上都得到满足。
(2)善于抓住时机
引导和教育孩子摆脱坏习惯要适时。因为很多小孩子的坏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家长可以在孩子坏习惯出现后立即进行纠正。例如,发现孩子不洗手就吃东西时,要及时给孩子讲明“病从口入”的道理,并督促他洗手。当孩子再吃东西时或许就会想起了上一次妈妈(爸爸)的教训。对于孩子的进步,你也要及时地表扬他。
(3)循序渐进
家长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因此纠正孩子现有的坏习惯,家长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实际,也要有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在短期内把坏习惯完全纠正过来。家长要多一些宽容心,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只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可以了。在一些情况下,以前的坏习惯可能又会在孩子身上反复出现,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操之过急。
(4)放弃“关注”
当你发现孩子的坏习惯始终“屡教不改”时,千万不要认为是孩子在故意违抗你,也许孩子自己还没意识到又犯错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喜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当你发现孩子又在咬自己的指甲了,你可以让她帮你打扫房间,这样孩子会忘掉自己刚才的行动。这样避免因为对错误行为的关注而引起的孩子的“屡教不改”。
(5)确立家庭规则
想清楚可以容忍以及决不能容忍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明确你对孩子的目标和要求,订立家庭生活中的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家庭规则的确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诉孩子。也可以将其写下来并在家庭中公布。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以外打开电视,应让他及时关闭电视机,并且大声清楚地再陈述一遍规则,这样做有助于让孩子铭记在心。
不要以为孩子一定能从父母的行为、好恶中明白所有的规定和限制。事实上,许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对他不满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么做。另外,每个人对同一规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规定必须很明确,要有的放矢,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然后让孩子了解您的想法以及目标。务必牢记,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对他的期望也应随之进行调整。
(6)有针对性地解决不良行为
假如孩子一直重复出现某种不良行为,那么就要集中注意力。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有一大堆的行为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要改善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次只解决孩子的一种不良行为(永远不要超过2种)。这样你将更有可能去永久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再度出现。因此请缩小范围,明确目标,集中全力消除孩子身上表现出的那些不利于家庭关系的融洽以及妨碍孩子个性的健康养成的具体不良行为,例如,嘀嘀咕咕地抱怨、耍脾气、很晚才回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