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障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亲子沟通的障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要想解除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找到与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实现有效的亲子沟通,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需要。

一般来说,孩子除了生理方面的需要外,心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方面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亲子关系的重点。如果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故意封闭自我。

那么,孩子的心理需要有哪些呢?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有个“精神胚胎”,儿童的成长是顺应这个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的。如果父母给孩子需要的养分,孩子将通过自我选择建立完好的心智。

一是情感需要。

在情感方面,孩子有爱与被爱的需要,孩子需要在爱的沐浴下成长。教育孩子,这是第一位的,爱是基础。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冷漠、逆反的情绪。

刚出生的孩子就有情感的需要,他喜欢父母的抚摩和拥抱,他喜欢看父母温柔的微笑和眼神,他喜欢父母对他说:“宝宝,我爱你!”这种情感需要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需求。

许多父母认为,在这方面,自己做得相当好。实际上,父母们只关注了给孩子爱,而且这种爱往往是溺爱,只是一味地给孩子爱,忽视了也应该向孩子索取爱。于是,孩子们学会了“理直气壮”地接受父母们的爱,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需要付出爱,反映在孩子行动上,就是自私、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

二是独立需要。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希望永远活在父母们的保护当中,他们渴望能够独立地做一些事情、独立地决定自己的事情。

这种独立性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和青春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两个时期被称为孩子的“断乳期”,前者为生理断乳期,后者为心理断乳期。

年幼的孩子们总是喜欢什么东西都碰一下,尤其是一些新奇的东西;大点儿的孩子则喜欢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这正是孩子顺从“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他们不自觉地被引导着去“配合自己的行动”,从而获得对各种事物的印象。

但是,许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需要,他们喜欢禁止孩子的各种探索行为,经常过多地替孩子做事情,干涉孩子的事情和决定。当孩子的自由被禁止时,孩子就会产生受挫感,产生沮丧的情绪,他自然而然会变得“不顺从”,出现对抗的行为,自然而然会变得“叛逆”。

其实,这些都表明他在向父母暗示:“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保护,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干涉,我要自由!我要独立!”只要父母把自由给了孩子,“不顺从”和“叛逆”就没有理由存在,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三是自尊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的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这种需要也存在。

孩子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隐私等等。许多父母恰恰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自尊需要,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父母们经常随意呵斥孩子、打骂孩子,有些甚至在公众场合打骂孩子、揭露孩子的缺点等等,完全不顾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的自尊没有得到尊重时,他们或者产生逆反、对抗的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不顾自己的颜面地活着,这些都增加了亲子沟通的障碍。

四是平等需要。

孩子虽小,但是,他们总希望父母能够把他们当成大人一样来看待。而许多父母总是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往往是对孩子要求这样,对自己要求那样。比如,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天天看电视、打麻将。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与自己是不平等的。

现在,有许多孩子会在背后这样议论父母:“我的父母总是要求我做这做那,其实这些事情他们自己都做不到。”“是呀,父母总是说话不算话,明明答应我星期天去郊游的,因为他们自己想睡懒觉而不去了。”这些都表明,在大多数的孩子心里,父母们没有做到平等这一点,于是,他们也就不相信父母的话了,沟通的障碍也就形成了。

五是成就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成就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孩子同样有这种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也是孩子的最高需要。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认可。这种认可和表扬,往往能够让孩子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让他们获得极大的快乐。因此,从主观上来说,孩子们总是希望自己在家里做个优秀的孩子,处处获得父母的夸奖;在学校,他们又希望自己是个学习好、行为好、品行好的学生,能够当班干部,希望在班级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人羡慕的优秀生。

当孩子的这种成就欲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

以上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是因为沟通不充分引起的。家长与孩子之间容易产生沟通障碍,那沟通障碍究竟在哪里呢?

第一,缺乏尊重。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总是以“我为你好”的思想来压制孩子,孩子就会受到伤害,于是,他们会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防止父母再次伤害自己。这样,冷漠、无视、叛逆等自我保护的方式就出现了,沟通也随之停止。

第二,没有共同语言。

许多父母只知道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每天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也只限于孩子的学习,忽视孩子的情感等需求。

同时,许多父母习惯于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学习新鲜事物的意识,许多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事物,父母们都不太了解。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长,父母却落后了。对新的语汇、新的兴趣、新的焦点话题、孩子谈话的兴奋点,父母都很茫然,却仍然每天絮絮叨叨,这必然导致父母与子女无话可谈。这样,在孩子眼里,父母成了“老古董”,于是,沟通也变得比较困难。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要想走进孩子的心灵,就要靠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我们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不良的沟通则会破坏这种关系。

可见,父母们应该反省、检讨一下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沟通方式。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还是在越来越亲近。”

许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实际上是消极的、不良的,而这种不良的沟通方式却时刻在伤害孩子的心,不仅使亲子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而且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极为不利。

第三,指责型。

“为什么你总是整天让我操心,难道你不会变得自立一些吗?”

“看看你的屋子,脏得跟猪窝一样,难道你就不会收拾一下吗?”

“你看你那样,整天只知道玩,不知道学习,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呀?”

“如果你昨天晚上不看电视,怎么会起不了床呢?你总是贪玩,不知道学习!”

这些话听起来非常耳熟,而这正是许多父母指责、埋怨孩子时经常用到的。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种责骂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损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父亲这样骂儿子:“你这么笨,真是个小猪猡!你知道小猪猡是什么吗?”

见儿子不说话,父亲更加气愤地讥笑道:“你这么笨,怎么可能知道呢?”

儿子轻蔑地看了一眼父亲,说:“当然知道,它是猪的儿子呗!”

父亲一下子傻眼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儿子实际上是非常聪明的,他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真不知道,为什么这位父亲会认为儿子笨呢?

也许是孩子在生活中做错了事,也许是孩子在学习上做错了题,但是,错误正是孩子不断成长的表现,以单个的错误来全盘否定孩子的父母恰恰是最不明智的父母,难怪儿子会认为父亲是“猪”呢!

许多喜欢责骂孩子的父母,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太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知道怎样运用有效的沟通来引导孩子、启发孩子,因此只会盲目地使用批评、责骂等负面的沟通方式。

每一位父母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喜欢责骂”孩子的错误,实际上,孩子的心灵是善良的,他们并不会记仇,只要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错了,及时改正,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交流,孩子依然会愿意与父母沟通的。

有些父母说:“就这样能行吗?这样甭想上大学!爸爸妈妈真不知道这么辛辛苦苦、整天满身泥水地干到底是为了什么?”长期以来,这种想法成了规劝孩子们的“尺子”,孩子们对这句话也要默默地服从。

可见,如果父母喜欢指责、埋怨孩子,那么,在父母眼里,看到的尽是孩子的缺点,孩子必然没有什么值得赞赏的。父母之间必然也是互相指责、埋怨,结果,孩子也总是习惯于指责和埋怨他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推卸责任。

对此,我们告诉您一个好方法,七招让孩子和你无话不谈。

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对父母无所不谈,了解孩子真实的生活和思想,走进孩子的心灵,随时掌握孩子思想的脉搏,引领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下做法供各位父母借鉴,效果不错。

(1)慎用批评

孩子做了错事,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我们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打击和批评可不是好办法。要让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耐心地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听完了他的故事,重要的是引导他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我们应逐步走到幕后,给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2)创造机会

“孩子,过来,妈妈和你说话。”如果你和孩子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如果换一个时间,换一种方式,例如,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与孩子一起下棋、玩游戏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时候。这时候,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这些和孩子一起活动、对他们没有压力的机会。当你真正需要问问题时,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3)控制情绪

当得知孩子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或做错了事的时候,你千万不能激动,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当孩子告诉你他在幼儿园里与一位小朋友打架了,你心里很恼火,但不能把这种情绪表露出来,要用很平静的态度让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否则,会造成孩子以后只报喜不报忧。

(4)尊重孩子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告诉你事情的时候,也许你有一大堆的活要做,但你最好把手头的事暂时搁一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如果你真的有很急的事情要做,也要与孩子商定好时间。因为大人们总是有计划地做事,而孩子往往只重眼前。大人们要遵守他们的时间表,切忌一边做事一边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你心不在焉,对他的话一点也不重视,与你说话没劲。

(5)奖励诚实

当孩子已经改正了错误,或表示要改正时,你首先要对他的诚实表示肯定,以真诚的态度表扬和奖励他。让孩子不必担心因为他的失误而失去父母的爱,使孩子逐步养成主动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好习惯。

(6)替他保密

即使对最开放、最友好的父母,孩子还是有他自己的秘密。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也会有心中的秘密不愿告诉你,或者告诉你后要你替他保密。如果你已经答应了孩子的事,必须遵守诺言,否则,你将有可能失去孩子的信任。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父母永远在他的身边,随时给他帮助和支持。

(7)放下架子

父母在与孩子之间交谈时是朋友式的,才会让孩子的心与你靠得更近。还应认识到:不管我们怎样注意,总有做错的时候,在面对孩子的事情上,也会有判断的失误。我们要放下架子,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为孩子树立起知错就改的榜样,这样孩子会更信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