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权上诉——申辩让孩子更聪明
孩子需要成人的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
——美国心理学家德里克
爸爸、妈妈带着4岁的宝贝女儿逛公园。公园的美景里,爸爸拿着相机开心地将女儿的各种可爱的样子拍下来。女儿也变换各种姿势配合着爸爸,样子煞是可爱。过了一会,孩子可能是累了、烦了,表情中增加了一个不大雅观的小动作——吐舌头。妈妈发现了,大叫:“不要吐舌头,难看!”女儿无动于衷,坚持着她乖张的表情。
妈妈正想再次张口纠正孩子,爸爸使了个眼色制止了妈妈,笑着对他的宝贝女儿说:“宝贝,把舌头缩回去,好吗?”孩子似乎比较能够接受爸爸的建议,想了想,果然把舌头缩了回去,恢复了可爱的表情。
一个孩子在用积木搭建房子,可是他妈妈却在旁边不停地对他说:“不对,这块应该放在这里,不对,这块不合适,换一块。”到了最后,孩子觉得很扫兴,也不玩了。
家长要学会解读孩子生命中的现象,当孩子有所表现时,不要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否定孩子的行为,不要因为孩子的想法、看法不合乎常理,就横加阻止,这样不仅伤害孩子自我发展的自尊心,也会增加孩子的挫折感。从而使得孩子不敢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到了最后,只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医生说,孩子小的时候,这种被“不要”欺压的感觉会造成信心指数低落;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与感受,说话时要避免用“不要”这样的字眼儿作为句子的开头,不要让孩子觉得“我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我总是被动”、“我没有自由”等。
人天生有保护自己的本能,当一个人总是批评你时,你的大脑很快就形成一个防卫机制,只要一看见这个人,全身细胞就紧张起来,进入备战状态,这个人讲的每句话,你都会先从负面去解释,先筛选可能的敌意,再处理语意。
当孩子想做一件事而有大人拦阻他时,第一次他会勉强顺从,第二次他便不想让大人知道,因为孩子不喜欢被驳回的挫败感觉,久了以后,便什么事都不让大人知道了。这种说话方式会使孩子回避你,而疏远彼此的感情。其实,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往往在“恨铁不成钢”的幌子下,做些很不得体的傻事,比如语言暴力,用“否定句”教育、教训孩子,倒不如换一种商量的、肯定的口气与孩子平等交流,让孩子自己发现应该怎么做,表扬白的,他们自然就不喜欢黑的。
一所教育咨询机构曾经对2000名在校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住口”两个字,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父母说的话之一。
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单凭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和责备,当孩子申辩和解释的时候,父母就会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对孩子大喊一声:“住口!”你能想象孩子这个时候该有多么委屈吗?即使事后你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对他的伤害仍然无法弥补。
经常被喝令“你不用解释”的孩子,渐渐放弃了为自己辩解的权利。他们背负着很多的委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负担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多听听孩子的解释,让孩子有辩解和申诉的机会,不仅仅是父母赏识孩子的体现,更是孩子应得的基本权利,也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①申辩可以表露孩子的想法,无论对错,都是一件好事。孩子的申辩是对的,父母就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申辩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孩子心悦诚服。
②可提高孩子的分析力、想象力、辩驳力以及推理判断能力。因为孩子要申辩,就要动脑筋分析、思考,使自己的申辩有说服力。这样做,不但可以发展孩子的智力,而且可以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③通过就很多事情交流看法,可以加深孩子同父母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交流,促使两代人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融洽。
④通过申辩培养孩子的抗争能力,有利于在前进的道路上,树立起敢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不会说“不”,什么事情都不敢表明自己想法的孩子,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重要的事情时,也往往不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学会申辩,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
切忌: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
(1)家长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
(2)唠叨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嘀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导致孩子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3)漠不关心的教育方式
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什么都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时电插座、煤气开关也是他们探究的对象,一点不懂其危险性,有时好好的玩具也要拆开来看看,甚至会损坏贵重的家用电器。如果此时父母仅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许或不予理睬,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自己的主张了,大人给他的自主权也要随之增多。两三岁时,孩子正处于第一反抗期。
“儿子5岁了,不知为什么,他总是跟我唱对台戏,我让他往东,他却偏要往西。我让他擦鼻涕,他却偏把鼻涕弄到脸上,”一位妈妈苦恼地诉说着,“3岁前,儿子挺乖的,随着他一天天地长大,照理说应该更乖,可这儿子却变得越来越固执任性,你说‘宝宝,到妈妈这儿来’,他偏说‘不去’。这孩子简直在朝坏的方面发展……”
独立的需求不是“任性”,真正的任性是孩子一味地在物质或金钱方面提出要求。孩子叛逆的表现是自我的发展,他希望能自己体验“我自己来”的感觉。不甘心生活在父母这个“别动”,那个“不许”的规则底下。如果将你无微不至的照看比喻成蛋壳的话,他现在就是脱了壳的小鸡。5岁的这场危机,标志着孩子不再是婴儿,他是“儿童”了!如果一切包办或一味地训斥、惩罚,只会让孩子遇事缩手缩脚、强拗偏执,父母只有适度地放松,才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个胜利者、参与者和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