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表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适度打扮更有益
一个人的穿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理需要和审美取向,带有极强的个性色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跟上“时尚”与“潮流”的步伐已成为广大青少年的自觉追求。与此同时,各种时尚潮流的冲击也正逐渐向中学生蔓延,尤其是一些“奇装异服”也已经在孩子们中间流行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家长和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孩子们“奇装异服”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也就成为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课题。
打从女儿开始上初中起,陈女士就发觉女儿有些变了,变得特别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平时没事在家,女儿总拿面小镜子左看右看,总也看不够。每天早上上学,女儿不管时间多仓促,总要在镜子前摆弄自己的发型,打上很多的摩丝,有时还因此上课迟到。而最明显的变化是,女儿开始对妈妈买的衣服挑剔起来,这件不好看,那件太老土,逼着陈女士陪她上街买衣服。
发型永远是女儿的烦心事。由于学校规定,女生留长发的一定要绑好,刘海不能过眉,鬓角不能留发,而女儿总是想方设法在鬓角垂下几缕头发,说是显得比较清纯。
前阵子,头发很多的女儿嚷着要去把头发拉直,说是绑起来比较好看,但陈女士一直没有答应,可在女儿的再三哭闹下,陈女士无奈同意了。头发拉直后,女儿还特地剪了个发型,刘海整齐划一刚过眉,看起来像个清纯的日本女生。
陈女士有些担心,女儿这么在乎自己的打扮,会不会影响到学习?打扮得太漂亮,是不是无形中会造成女儿早恋?
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的态度。
(1)家长:不赞成孩子奇装异服
对于孩子变得爱打扮这一变化,很多家长都有所察觉。
家长认为,孩子很在意自己的打扮是好事。只要是健康活泼的打扮,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但是,打扮要有个度,学生要有个学生样,不赞成孩子留怪异发型,穿怪异服装。
陈先生的女儿今年上初二,但他并没发觉女儿变得很爱打扮。他认为,孩子爱打扮,可能跟家教有关系,如果父母都很朴素,不追求名牌,孩子应该也不会刻意去追求穿着。一些家庭由于家里条件好,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给孩子买名牌服装,陈先生认为这种做法不好,学生穿着打扮还是要朴素点。
(2)学校:学生应该有“学生样”
校方认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为了吸引异性,学生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学校管理者来说,他们希望学生能中规中矩,表现在服装要统一,发型基本统一,如男生不能留长发,女生如留长发要绑好,学生不能染发、烫发等,这样比较好管理。
校服不好好穿,拉链故意不拉上;里面的衣服故意放得很长,盖过外面的校服,总想与别人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孩子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但作为校方,我们不提倡孩子花太多的精力在打扮上。
长期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老师们在工作中发现,搞怪异发型和服装的学生不在少数。为此,他们曾针对校服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不太喜欢校服,认为自己受约束,体现不了个性。
老师们还认为,中学生虽然已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但中学生不同于大学生,他们的判断能力比较低,如果把心思都花在打扮上,势必影响到学习。他认为在穿着上,学生还是学生,跟社会青年应该有所区别,不要刻意去染发烫发。再者,现在的学生喜欢穿名牌,一双鞋子,大几百,远超出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攀比,学生应该尽量朴实点,言谈举止符合一个中学生的身份。
(3)学生:打扮得好看点没什么
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他觉得什么美,打扮一下自己是无可厚非的。某同学说,在衣着打扮上,学校管得很严,统一穿校服,连发型也规定得死死的,而且老师每天都会查,如果谁的发型太怪异,还会把名字张贴出来。因此很多学生就从里面搭配的衣服、鞋子和书包上做文章,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该同学还说,她一向穿着朴素,可看到别人穿得好看,她也觉得有点羡慕。她们班有几个女同学,大冬天只穿两件衣服,外面是校服,里面是一件薄薄的花边衬衫或是黑色低领的秋衣,大家都觉得好看。一些男生,则比较耍酷,故意把裤子穿得低低的,然后摆几个了不起的姿势,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这位同学的观点代表了大部分同学的心声。采访中,初二的陈同学说,只要不耽误学习,把自己打扮得好看点没什么。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女同学打扮得漂亮点,男同学就议论得多点,毕竟大家都喜欢美的东西。
陈同学还说,他前段时间留了刘海,可是在老师的劝说下剪了,有点伤心。“其实,我们已经长大了,应该有自己个性的东西,跟大家都留一样的寸头,真是没意思。”
孩子们追求“奇装异服”心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美。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社会青年不断追求时尚服装的时候,心理、生理渐趋成熟的孩子们也不甘寂寞。他们开始追逐成年人的装饰打扮,喜欢刻意地追随潮流,有的甚至追求“奇装异服”。一方面,他们很想证明自己不再是一个孩子,希望自己能够更快地加入到社会流行当中;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衣着服饰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美,从而使自己在同学们眼里的地位提高,满足自己的爱美心态。
第二,从名。
这一时期的孩子们存在一种从名的心理特征。他们对影视歌星、运动员、社会成功人士极为关注,尤其是对前卫名人更是趋之若鹜,因而便有了大批的“哈韩”“哈日”族。当他们崇拜的偶像人物穿什么的时候,他们也要穿什么。于是,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孩子穿着某球星队服,各种品牌时装,甚至“奇装异服”。
第三,攀比。
在一些孩子中普遍存在攀比心理,他们认为穿着新潮就是潇洒,穿着潇洒就比别人高一等。他们对潇洒的理解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未能从实质上看问题。有些孩子在看到别人穿品牌时尚衣服就眼红,就千方百计地缠着家长要钱买各种社会上流行的服饰,他们根本不管家里的经济承受能力,为的是在人面前吐气扬眉,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
第四,追新。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具好奇心的成长岁月。他们有了一定的社会能力,也能自主地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同时又没有成年人较重的工作、社会、家庭压力,可以真正放开束缚随心所欲地进行一些消费,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新奇的衣服是最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有些中学生达到了不奇不要、无奇不买的地步,甚至到了追求怪异服饰的阶段。
第五,求“异”。
这一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有的开始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但又羞于向对方表达,甚至怕自己的魅力不够,遭到对方的拒绝。于是他们总是在异性面前不断地表现自己,尤其有的孩子在穿着上更是“奇装异服”,希望自己能够引起对方的注意。
那孩子们的不良衣着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
这一时期的孩子大多处于中学,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如果过多盲目追随潮流,就会形成不良的校园风气,带来诸多危害。
一是分散注意力,耽误学业。
学生在穿衣打扮上如果想得多了,在学习方面就会放松,有的甚至会因此耽误学业。从学生穿“奇装异服”的目的来看,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哗众取宠,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希望自己的衣服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美,希望自己能够更快地融入到流行当中。这样一个浮躁的心态又如何能够搞好学习呢?把时间、精力用在不应该的地方,上课走神,学习必然受到负面影响。
二是额外开支,加重家庭负担。
中学生是一个纯消费的群体,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衣食住行完全依赖于父母。有些中学生家庭条件并不是太好,但是为了不被人瞧不起,为了虚荣、攀比不顾“家情”,吵着闹着向父母要钱购买自己所钟爱的“时尚衣服”,增加父母的额外经济负担。这是一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是一种虚荣心理在作祟。
三是顾外失内,道德滑坡。
培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一旦过于追求外形美,往往就放弃了内在美。有许多学生为了得到想要的衣服,不顾硬缠父母,或是别人穿得漂亮了就妒之、恨之。更有甚者,由于经济不支却又盲目赶时髦,于是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哄骗、偷窃家人或他人的财物,酿成大错。
四是诸多不便,影响健康。
中学生阶段刚好是一个人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但是有些衣服,如紧身衣、低腰裤……过紧的束缚身体,从而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发育;有些特长、特宽的长裤,无领、无袖的短衫等奇装异服,在上下楼梯、做实验、上体育课时,极易发生缠绊、摔倒、划破、溅伤等事故。
专家建议:适度打扮有益心理健康,我们应该从外表感受孩子内心世界。
国家首届心理咨询师刘平超认为,爱打扮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首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爱打扮,表现出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人都是靠眼睛去感受生活的,穿得漂亮,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有的爱美心态,孩子也不例外。
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愈发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引起关注的方法很多,如学习成绩、特长,再就是个人的外在形象,表现在外貌和服饰上。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由于成绩好,他有一种成就感,他就把关注点放在学习上;而另一些孩子为了抓住别人的眼球,他们就非常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
孩子爱打扮,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适度的打扮,给人漂亮、大方、舒适的感觉,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很有好处。“人从衣冠”,穿什么衣服会影响人的心情,比如你穿得很漂亮,你就很自信;穿得很邋遢,就很自卑。特别是孩子,他们的心理状态不成熟,漂亮大方的服饰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益。
最后,从服装上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状态,如果是不修边幅,可能是对生活没有热情;如果很怪异,可能是这个孩子缺乏关注,被忽略,希望吸引更多的关注。比如一个学生他成绩不好,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他就在自己的发型上做文章,吸引眼球。
刘平超老师建议,在孩子的穿着打扮上,家长应本着适度的原则,关注孩子的状态。比如说,孩子太不注重穿着打扮,一心一意在学习上也并不一定是好事,有可能是孩子对生活的体验、感知和快乐感不强,在某方面有所缺失;如果孩子打扮过于怪异,做家长的应多从孩子的外在形象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要一味地否定他。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他打扮怪异是希望引起关注,这说明他内心有所缺失,有所需要,家长应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穿着怪异的孩子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叛逆的同时也在创新,他们对社会流行脉搏把握得很紧。孩子追求名牌鞋和包,这是因为孩子需要增加自己的价值感,生活当中需要被人承认。
我们的教育,普遍对孩子缺失肯定,孩子得到的否定和负性的东西太多,如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你考试成绩怎么那么差”,他们缺乏价值感,所以他们需要包装自己,提高自己的价值。
孩子爱打扮、喜欢怪异装扮并不是完全没有原因,我们对孩子应多加引导。由于学习压力很重,孩子缺乏特长的培养、缺乏释放的空间;由于限制过严,孩子缺乏表达展示自己的空间,我们应多给孩子展示自己价值的舞台。
引导孩子着装不“越位”的对策:
中学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发育均不成熟,是一个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崇尚时尚的特殊群体。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健康的着装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
第一,统一着装,规范学生着装行为。
统一着装,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学生会感到,他不再仅仅是他本人,而是代表着一个集体的形象,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执行好“学生行为规范”,只能给学校争光,绝不能为学校抹黑。这样,就增强了责任感,能促进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统一着装,有利于培养学生朴素节俭的美德。学生统一穿上以“朴素大方、价廉、实惠”为特点的校服,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彼此感到平等协调,可以防止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有利于抑制学生着装上的两极分化,有利于学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美德的培养和形成。实践证明,统一着装是规范学生着装行为的最佳选择。
第二,率先垂范,班主任要树好榜样。
班主任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接触学生最多的老师,很多学生把班主任当做自己崇拜的对象,会自觉不自觉地以班主任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避免在学生中产生恶劣影响。你要求学生不穿奇装异服,你自己的打扮是否符合一个教师的身份;班主任要时刻记住自己是学生的榜样,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班主任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教育势必苍白无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每一个班主任最起码的行为准则。
第三,沟通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的穿着应该朴素大方、活泼整洁,在公共场所切不可奇装异服,标新立异。但我们不能否定学生的爱美之心,更不应该抹杀学生的个性穿着。我们要多和学生沟通,可以定期举行中学生形象展示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的能力,让他们正确地辨别美和丑,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装扮,应该如何去看待自己的装扮,最后让他们自己主动想改变。要让学生明白,服饰美只有在心灵美的折射下才能发出同等的光辉。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追求服饰美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陶冶高雅的情操,追求外表美与心灵美的高度统一。
第四,潜移默化,家长要细心引导。
学生的衣着行为也与其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家长自己就追新求异,平时的言行也总是围绕着时尚潮流,潜移默化中就影响了孩子的服饰观、审美观。一个人的穿着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太容易改变,可以说,家庭的影响力伴随着孩子的一生。所以就孩子的衣着习惯而言,我们的家长应该在孩子成长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培养。
总之,中学生的衣着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份,选择那些整洁、得体、协调和舒服的衣服,切不可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