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欢迎的孩子——别再助长他们的自私和冷漠
看见一位母亲写的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有一次,一个叫文文的小朋友应邀来我家参加女儿的生日Party,规定每个小朋友都得带一样礼物来抽奖交换,她带来了一个洋娃娃做礼物,结果被别的孩子抽走了,文文见状就大哭起来,死活不肯接受她抽中的礼物。为了安抚她的情绪,我又另外送她一份玩具,但文文仍是不乐意,我只好任由她独自一人缩在角落生闷气。她的父母来接她时,看到满脸泪痕的文文,心疼不已,问清楚了是因为没抽中自己带来的礼物,文文爸爸脸色有点不太好看地说:“为什么不让抽中娃娃的那孩子让出这份礼物呢?”
我听了既惊讶也有些不高兴地反驳道:“当初说好了是抽奖交换礼物,怎么可以破坏规矩,强迫抽中礼物的孩子让出礼物呢?”文文妈妈听出我话中的不悦,连忙出来打圆场说:“我们家文文在家一向被宝贝惯了,只要她想要的东西别人都一定得让她。”“别的孩子在家也同样是各家的宝贝,但再娇再宠那是在自家里,到了团体中,就得接受平等的规则。”
大概我的话说得太过直接,文文父母的脸色变得有些僵,拉着哭哭啼啼的文文匆匆离去。后来我家孩子的Party再也没邀请过文文,我想就算是我不计前嫌地邀请她,这个小丫头大概也不会愿意参加了吧?
时间匆匆过去十年。有一天,我在一家强调增进人际关系能力的补习班门口遇见了文文妈妈,她正在等文文下课,我好奇地问她为何会想到将文文送到这家以收费昂贵著称的补习班来上课,文文妈妈叹了口气说:“没办法啊,文文的老师说她有交友障碍,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愿意跟她做朋友,只好把她送来这里,看看能不能学习到一些改善她人际关系的方法。”
我想起十年前发生在我家的事,忍不住问她说:“还记得那次你女儿抽奖没抽到娃娃的事吧?后来你们是不是在离开我家后立刻就去帮她买了那娃娃?”文文妈妈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反问道:“你怎么知道?”我没直接回答她的问题,只是笑笑地又抛出一个问题:“文文在家还是被大家宠让、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的小公主吗?”
如今这样的小皇帝、小公主越来越多,自私成了孩子们的通病,也成了家长们的心病。
怎么才能让孩子不那么自私呢?答: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是其心理发展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交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孩子的自私心理与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岁多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期。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增强,两三岁的孩子逐渐懂得区分出“我的”和“你的”,开始出现了占有欲,产生了自私心理。这一时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典型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处于自我中心思维中的孩子只会从自身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在他们看来,一切东西都是“我的”,不允许别人碰自己的东西。也正是由于这种“自我中心”使孩子在与同伴的最初交往中“随心所欲”,不会自我克制,不会协调办事,因而出现抢夺别人的食物和玩具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然会逐渐去除这个自我中心,减少自私行为,学会谦让、克制。
其次,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和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也可能造成孩子的自私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4-2-1”的家庭模式中处于“中心”地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呵护强化了他们的自我意识观念,家中没有能与其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他们也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因而导致他们不会处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不关心他人利益,往往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在这样的家庭模式中,孩子本来就容易产生一定的优越感,如果祖辈和父辈再过分宠爱,家中一切以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要求为中心,对孩子的过分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就更会使他们不能受一点苦或一点委屈,一切为己,养成独食、独玩等不良习惯。有的家长甚至容忍、迁就自己孩子的错误,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从而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助长了他们的自私行为。孩子的天性是好模仿的,父母之间或父母与邻里之间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公交车上鼓励孩子抢占座位等,都可能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逐渐产生自私的心理。
自私的孩子得不到同伴的欢迎,交不到好朋友。缺少同伴交往的孩子很难改变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形成的自我中心状态,心理脆弱,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破坏行为、攻击行为等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孩子在其生理发展过程中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产生的自私自利现象,家长的责任是要想办法加以引导,帮助他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而作为长辈的祖父母还要学会给孩子理智的爱,避免给孩子以“特权”,防止他的独占意识更加膨胀,逐步养成利他行为。
自私的孩子往往感情冷漠,不体谅家长,这是许多家长的抱怨。家长含辛茹苦,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这不但不能打动孩子,反而招来责怨甚至厌烦,这让家长很受伤。问题是,现在这样“冷血”的孩子越来越多。
有位母亲诉说了她的苦恼和委屈。女儿上高二后学习吃力,成绩下滑,在家话越来越少。为了节约时间,让女儿专心学习,生活上她对女儿照顾得周到备至,到现在,她还是替女儿洗所有的衣服。女儿对此从未表示过感激,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还不要紧,最让她伤心的是,有一次她见女儿放学回来闷闷不乐,就想跟她聊聊天,问她怎么了,结果得到的回答是,“滚,别让我看见你们!”这位母亲说着说着就抽泣起来。
父母在孩子面前谨小慎微,做牛做马,成了孩子的奴仆,这样就能真正帮助孩子吗?这样就能打动孩子、得到孩子感激和体谅吗?未必。长久以来,孩子对父母这种廉价的爱早已经习以为常,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无须感恩更无须报答,所以对父母的百般疼爱反应淡漠,表现麻木。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责怪你打搅他,讨厌你多事,甚至会对你大加斥责。
要得到孩子的理解和体谅,要让孩子感激你的爱和付出,首先要让孩子学会爱别人,让孩子懂得付出,要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孩子体验到生活的辛苦,这样他才能珍惜别人的关爱,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现在的问题是,孩子在生活上毫无责任,对自己毫无责任感,更不要说对家人了。如果说他还有责任,他的责任就是学习,学习之外的事情都是别人的责任。而进入高二以后,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帮助又是微乎其微,你解决不了他的问题,他自然要烦你。
总之,最根本的是要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要让孩子学会感恩。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先让孩子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父母的良苦用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最起码的。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更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在此基础上,父母的关爱才能触动孩子,才能在孩子心里得到回应。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学会理解父母,体谅父母,并逐步学会关爱别人。
不要以为只是为孩子做牛做马就能让孩子感激你,因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这些。要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还要真正理解孩子,走进孩子内心,成为孩子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孩子平等交流,孩子才会向你打开心扉。
因此,除了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给孩子讲有关分享的故事外,家长们不妨尝试用以下具体方法来加以引导,帮助孩子克服自私和冷漠心理。
(1)从吃喝小事做起
吃饭时,最好全家人一起吃,而且“好东西要大家吃”。对于任何好吃的东西,家庭成员每人都要有一份。要让孩子知道,吃好东西不是她的特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喜欢吃好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学会分享,即使是别人送她的东西,她也会记得给家长留一点。
(2)给孩子适度的照顾,教孩子学会履行义务
要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满足孩子基本吃、穿、玩、学习等需要的同时,还应鼓励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自己收拾玩具、摆凳子、分碗筷等,使孩子明白自己也是家庭中普通的一员,也应该为家人尽点义务。当孩子所做的得到大人的认可、自身价值得到承认时,孩子自然能减少自私行为,学会关心别人。
(3)不让孩子有依赖
要多跟爷爷奶奶沟通,让他们意识到“溺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对孩子的要求要达成一致意见,以免孩子对爷爷奶奶过多的依赖,而降低了父母的威信。
(4)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效仿的主要对象,所以家长要事事垂范。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与邻里和睦相处,好吃的先让给老人,给生病的家庭成员特别的照顾,出门坐车主动让座等,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关心别人,克服自私心理。
(5)训练孩子的利他行为
反复训练孩子的利他行为,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要及时给予强化。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谦让长辈、谦让同伴、谦让客人的好习惯。当孩子表现出礼让、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给小朋友玩、主动让座等好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继续这样做的愿望。
(6)延迟满足
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能坚持与别人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或玩具,不抢夺别人的东西,两周后就奖励她那个早就相中的芭比娃娃。”延迟满足可以降低孩子的欲望,防止自私心理膨胀。
创造与同伴一起游戏的机会,使其逐渐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鼓励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把自己喜欢的食物与大家分享,让孩子亲身体验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到亲子机构或公共儿童游乐场所,多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多少让她碰些“钉子”,在交往中逐渐学会考虑别人的权益以及如何与人相处。
(7)移情法
可以教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之前进行换位思考:“我若是对方,我该怎样”,凡事多为别人想想。当孩子表现出“不愿意拿出自己玩具或者食物”的时候,避免立即责备,应该使孩子设想“如果别人也不让你玩他的玩具或吃他的东西,你会怎么想?”要孩子知道只有多给别人爱心,才能获得别人的喜爱。
(8)角色游戏
可以设计有关“自私的行为”或“自私的人”的角色游戏。“自私的人”的角色可以由您或孩子来扮演,扮演时有意识地夸大自私的恶劣后果——自私的孩子不受欢迎、没有朋友跟他玩,使孩子体验到自私对别人的害处,引起他足够的重视,从而改变这种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