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宁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这本书的书稿放到我案头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一个童年时听过的故事——《找影子》。故事讲的是,一个人走路太快,不小心把影子走丢了,不得不回过头去找他的影子做伴,做回完整的一个人。

几十年来,城市发展太快,城市建筑甚至乡村住房更新太快。我们仿佛听到历史建筑和传统聚落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别走太快,你们把我抛下了。”当我们健步如飞、快速发展的时候,总是不耐烦地说“快、快、快,我们等不了你了”。然而,我们当时并不知道,把自己的“影子”给走丢了。几十年过去,“钢筋水泥丛林”里的我们茕茕孑立,不得不蓦然回首,去找寻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伴”——那个和我们若即若离,却对我们不离不弃的历史建筑和传统聚落。

历史建筑作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者,而传统聚落曾经作为先辈的安居之所,现在还有一部分人安居其间。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在讲述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这样的命题。它们作为传统文明的一部分从“来”(从哪来)的向度,与现代建筑和现代文明从“去”(往哪去)的向度定义了我们,告诉我们何以“存在”,何以“诗意般地安居在大地上”。如果它们消失了,我们和我们的城市还能那么容易说清楚“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这三个问题吗?还能找得到我们的“伴”吗?没有了历史建筑和传统聚落这个“影子”做伴,我们和我们的城市还能自诩完整?我们和我们的城市还有强烈的文化自信,还能稳行致远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具体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区域或一个城市所遗存的历史建筑和传统聚落,是这个区域或城市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和我们的城市也因此可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以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现代美好城乡。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蓝设计公司”)很早就开始对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设计了诸多地域性现代建筑,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荔园山庄、南国弈园、广西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南宁博物馆、广西美术馆、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等。华蓝设计公司在快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自觉地承担起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的研究任务,开展了“广西民居研究”“东南亚建筑与城市研究”等,这两个研究项目都获得了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华蓝设计公司承担了《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广西卷)》的研究和出版工作,与全国其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共同完成了“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这项传统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工作。

为更加完整、系统地做好做实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的解析和传承工作,服务桑梓,华蓝设计公司承担并着手开展广西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的研究工作。也为了与大家分享研究成果,吸引大家关注和参与该项工作,华蓝设计公司编撰并陆续出版“广西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研究丛书”。

《南宁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是华蓝设计公司承担的2016年南宁市科技局课题“南宁历史建筑保护与传统聚落改造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果,也是“广西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研究丛书”的第一本。本书的出版,为“广西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研究丛书”的出版工作开了个好头。

本书分历史建筑、传统聚落、保护利用三章,书中收录了50个南宁市级以上典型历史建筑的概况(含测绘图),22个南宁自治区级以上传统村落的概况(含聚落分析、典型建筑测绘),7个南宁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案例(包括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改造、旧村改造等)。本书的出版,丰富了南宁历史建筑和传统聚落的基础信息,特别是对典型建筑的系统测绘和保护利用案例的探讨,将为今后城市更新、传统村落保护、新村建设、现代建筑设计以及城市风貌塑造提供基础资料和案例借鉴。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城市和乡村相伴而行、如影随形,也就意味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现代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传统聚落保护和利用也将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我们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从业者的历史使命。

我们相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城乡发展再快也不会找不到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的这个“伴”,它会与我们形影不离、相伴相随,共同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是为序。

雷翔

2018年4月

雷翔:城市规划博士,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华蓝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规划师》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