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历史建筑和传统聚落是遗存在我们身边宝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快速城镇化、现代化背景下,它们面临着多重危机。作为专业的建筑师、规划师和研究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发掘和研究它们,并使它们得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本书是由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主体承担的2016~2017年南宁市科技局课题“南宁历史建筑保护与传统聚落改造技术研究”、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课题“广西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及其成果开发利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首先,在2015年,项目组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南宁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研究”课题,这一规划研究中对南宁历史建筑的摸底调查工作为本书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此,要感谢华蓝研究院“南宁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研究”课题组的全体人员,他们是陈玉、李响、姚维清、孙永萍、张晓婷、李承蔚、黄宇玺、贾欣、郑雄彬、吴乐斌、陈胜林、谢常喜、关聪聪、陈真钰。
其次,2008年,华蓝规划研究所主持了“南宁市传统村庄建筑风貌研究”课题,这一研究扎实,成果丰富,曾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和研究线索。在此,要衷心感谢“南宁市传统村庄建筑风貌研究”课题组的全体人员,他们是史大联、林志强、韩文兵、李鸣、王万军、付朝华、唐璞山、黄羿佳、周霖、廖丽萍、黄天意、张琳、孙永萍、李宁。同时,华蓝规划研究所还主持了大量的南宁市规划研究项目,如“南宁市‘三街两巷’策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扬美古镇保护规划”“横县笔山村保护规划”“城市观察:南宁”等,他们的规划研究成果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图书中引用的云里村内里庄案例、坛良村坛板坡案例分别来自华蓝研究院地产中心、城市中心,感谢这两个中心的刘西、陈莹、姚维清等的大力支持。
再次,课题组主要成员——长沙理工大学许建和副教授带领的团队,不畏辛苦,分两批次对南宁市的重点建筑和传统村落进行了调研、测绘、资料整理,为本书的成果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是李磊、陈广、刘婧、刘小韬、张迁、王思源、揭欣、李珂瑜、杜佩璇、马学军、黄铭东、刘玉洁、刘潇云、闵理卉、毛洲,在此衷心感谢。
最后,感谢南宁慧视科技有限公司为课题研究的数字化部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课题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他们的贡献,他们是冯晓锋、赵锐锐、钟伯金、黄功发。
此外,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的戴雪清副调研员、文物科兰瑞业科长为课题组进入相关文物保护单位的调查测绘提供了便利,十分感谢。广西大学的秦书峰、韦玉姣、潘洌、吴杰、廖宇航几位老师也对课题研究和书稿提出了宝贵意见,一并感谢。本书书稿在“南宁历史建筑保护与传统聚落改造技术研究”课题结题评审时,得到了广西民族博物馆梁志敏书记、广西师范学院毛蒋兴教授、广西大学黎展荣副教授、广西水利电力技术学院潘念萍教授、南宁市科技局沈佳科长的支持和鼓励,对书稿的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非常感谢!
由于课题研究及图书出版时间仓促,研究成果难免存在不足,敬请各界方家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