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乡的传奇
两天后,刘教授带着少年们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昆明。
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被誉为“春城”。时值盛夏,白天的气温也只有二十七八度,十分舒适怡人。
“好蓝的天空啊!就像一块透明而纯净的蓝水晶!”小机灵刚走出机场,就兴奋地叫嚷着,如同大年初一吃饺子——头一回。
“快戴上帽子!”聪明吴赶紧把一顶小花帽戴在了妹妹头上,“这里临近北回归线,日光强烈,别晒伤了。”
是的,虽然气温不高,但阳光还是明晃晃地刺眼睛。少年们纷纷戴上遮阳帽和墨镜,并迅速涂了防晒霜,全副武装。
刘教授叫了辆出租车,带大家前往虎克订好的酒店。
一路上,两个小少女尖叫不停——马路边到处都是卖花的小摊儿!姹紫嫣红、五颜六色的花朵簇拥在一起,看上去就像是一片花的海洋!
“大家快看!好多花啊!”
一些小摊儿在花的中央插着大大的价格牌子——玫瑰花五元一束。
“这真是太便宜了!”
几个男生看着两个女孩子一副痴迷的模样,忍不住笑了。
虎克清了清嗓子,故作一副博才多学的样子,说:“这有什么稀奇的,云南气候宜人,适合种花。据我所知,这里的花不仅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
到了酒店,大家放好行李,短暂的休整后,又赶往昆明的晋宁区。
“晋宁区有个叫夕阳乡的地方,那里已经被列为市级古脊椎动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共计发现了600多个清晰的恐龙脚印,43处恐龙骨化石。这些脚印和化石距今约有1.7亿年历史。今天,我们准备去这个保护区看看。”在开往夕阳乡的大巴车上,刘教授为大家介绍着今天的目的地。
几个小时的车程后,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夕阳乡。下车的时候,碰巧与一个老年旅行团相遇。
“夕阳乡在昆明市区的西南方向,被誉为‘滇中恐龙之乡’。”专业的男导游左手举着小旗,右手拿着耳麦,开始娓娓道来。
“关于恐龙化石,在夕阳乡的老百姓中就一直流传着‘仙人脚印’的古老传说……”男导游面带微笑,讲述着夕阳乡的传说。
“没想到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简直太神奇了!”一位大叔连声惊叹道。
“我可不这么认为,说不定是有人乱编的呢?”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奶奶并不认同。
“大家少安毋躁,等下会让你们见证奇迹。”男导游卖着关子,往前走着。
“走,我们跟在他们后面。”刘教授像个孩子一样掩嘴偷笑着。这下就不用费心去问路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经过乡政府大楼后,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小山映入了他们的视线。其中有座小山被铁丝网圈了起来,并装上了铁门,门上挂着一个木牌:“夕阳古脊椎动物化石自然保护区”。
“啊?这就是保护区?”
“这里面真的有恐龙化石?”
“看着不像啊……”
游客们纷纷叫嚷道,那位年过花甲的老奶奶质疑的声音最大了。
“大家听我说,别着急下结论。”男导游赶紧安抚着老年团的情绪。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曾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我们大夕阳山这个地方,曾经真的有‘龙’存在过,而且这里前后出土了13具恐龙化石,其中一具是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没有的,被科学家命名为‘中国双脊龙’。”男导游依然耐心地讲解着,以打消老年团的猜疑,“接下来我将带你们参观大夕阳山,然后再去夕阳乡博物馆看双脊龙的化石。”
夕阳山上的树木稀稀疏疏的,很难想象,在这里居然出土过世界罕见的恐龙化石。
不久后,男导游和老年团的游客发现了一直尾随在他们身后的刘教授一行人。
“你们也是来看恐龙化石的吗?”男导游边走边回头,热情地问着。
“是的,我们也很好奇!”刘教授回应男导游。
“那就一起吧,反正多几人也无妨。”男导游慷慨地接纳了刘教授和少年们。
在一处石板前,男导游停了下来,指着石板说:“石板上面的这些就是恐龙足迹化石。”
几个小少年不约而同地往前凑着看,发现了一些杂乱的、形似大鸡爪的图案。
“像这样有图案的石板,附近非常常见。早在1982年的时候,这些足迹就被当地人发现了,几年之后,几个少年无意中才发现了恐龙骨化石。”男导游说,“说起来,真的得感谢这几个少年,当年他们逃学去山上玩,一群孩子调皮地从山坡上爬上又滑下,跟玩滑梯一样。山坡上的浮土被他们蹭脱落了,才发现了下面埋藏着恐龙骨化石。”
“这真的是应了那句古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个老年游客打趣地说。
“这里的恐龙足迹化石如此密集,说明历史上,这里曾有大量的恐龙群出没。”刘教授一本正经地说着。
在大夕阳山上,大家不仅看到了数量众多且清晰的恐龙足迹化石,还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溶洞,试着找寻恐龙留下的痕迹。
紧接着,一行人又匆匆来到夕阳乡博物馆。
这里展出了大夕阳山出土的多具恐龙化石,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导游说起的那具中国双脊龙化石,它可是全国唯一的一具。
这具中国双脊龙化石十分完整,它的下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几行大字:
名称:中国双脊龙
时代:早侏罗纪
产地:昆明晋宁夕阳
层位:下禄丰组
少年们仔细观察着这具异常珍贵的中国双脊龙化石。这具恐龙化石并不算大,大约3米高,5米长。它的头颅格外巨大,顶部有耸起的两个高脊。相较于头部,躯干和四肢比较小,后肢的骨骼更粗壮些。

“这种恐龙体形不大,属于掠食性动物。”刘教授说,“当时被发掘到的时候,这具双脊龙的骨骼和一具云南龙的骨骼纠缠在一起。很显然,这两个家伙是在一场残忍的争斗中双双阵亡,又同时被完整地埋藏。另外,科学家们推测,双脊龙或许是一种食腐肉的掠食者,就像秃鹰一样。”
少年们一个个都认真聆听着,意犹未尽。
一天的行程很快结束了,刘教授带着少年们匆匆离开了夕阳乡,返回昆明市区。
少年们一个个都饥肠辘辘,快速地找了家本地的特色餐馆,准备吃个饱。
“我现在饿得能吃下一整头牛!”香蕉熊夸大其词地嚷叫道。
“你就吹吧你。”众少年没人相信香蕉熊的话。
服务员送上了菜单,刘教授看着菜名,傻眼了。
“这,这些菜名我都不熟悉。”他哑然失笑。“要不,你给介绍几个特色菜?”他对服务员说。
服务员说:“那我给你们介绍几个特色菜,来个汽锅鸡、鸡枞汤?再来个牛肉冷片,一个青蛙抱玉柱。”
“等等,我们可不吃青蛙!”水桶妹气愤得一下子从凳子上蹦起来。
“哈哈,小妹妹,你别怕。青蛙抱玉柱只是一道素菜,里面的‘青蛙’是新鲜的嫩蚕豆,蚕豆把皮剥了,形状像一只小青蛙。玉柱是青蒜薹切的段。这个菜是清炒,成品看起来就像是青蛙抱着玉柱。”服务员赶紧笑着解释。
“哦,原来是这样。”水桶妹松了一口气,弯腰坐下来。
“干吗起那么吓人的名字。”
很快,几个菜都上来了,少年们一顿风卷残云,把肚子填饱了。
夜幕终于降临,暮色像一张灰色的大网,悄悄地撒落下来,笼罩着霓虹灯闪烁的异乡城市,一轮明月早早地挂在了深蓝色的夜空中。
科考笔记
黄氏云南龙
黄氏云南龙体重较轻,脖颈长,下颌瘦长,略呈圆筒状,下颌孔很小。黄氏云南龙的典型特征是它的牙齿,呈圆筒状,边缘扁平,类似于蜥脚亚目恐龙的牙齿。
黄氏云南龙是在1939年被发现的,从禄丰盆地下禄丰组的紫红色砂岩中清理出来。紫红色砂岩表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那时的地球两极并没有陆地或覆冰,而是一个很大的沙漠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