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科幻影史的巅峰之作
《黑客帝国》发烧友分类学
影片《黑客帝国》(Matrix,1999—2003)有发烧友无数,如要简单分类,可以有如下三种类型。说大一点,也可以说是关于《黑客帝国》的三种研究路径。
第一类可称为“知识索隐派”。他们干的可真是“体力活”,比如找来《圣经》或《希腊神话指南》之类的书籍,从中逐一检索《黑客帝国》中的人名、地名、战舰名,诸如尼奥(Neo,新、救世主)、崔妮蒂(Trinity,三位一体)、莫菲斯(Morpheus,梦神)、锡安(Zion,古代耶路撒冷一个要塞)、逻各斯(Logos,宇宙之道)等。希望从中解读出隐喻的意义。又如对影片的海报、视频截图等下大功夫,检索出某一款海报中,尼奥手持的是M16A1型步枪;或尼奥和崔妮蒂勇闯大堂的激烈枪战中,尼奥手中的捷克造Vz61“蝎”式冲锋枪跳出的弹壳特写却是一款手枪子弹的。
第二类可称为“合理解释派”。他们的主要兴趣是要将《黑客帝国》这三部影片中的故事,建构成一个能够前后照应、逻辑合理的框架。比如锡安、机器城和真实世界究竟是什么关系?尼奥到底是人类还是程序?如此等等。为此他们又经常需要依赖那部包括九个短片的《黑客帝国卡通版》(Animatrix,2003)来说事。通常,一个系统只要复杂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无数问题,每个问题的答案又远远不止一个,于是我们平时所习惯的“真相”就会扑朔迷离。而《黑客帝国》系列的四部影片,思想驳杂,手法多样,已经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足以将所谓的“真相”隐入千重云雾之中。所以这一派所从事的实际上是“Mission Impossible”——就是找沃卓斯基兄弟(如今是姐弟了)亲自来讲解,也未必能够自圆其说。

《黑客帝国》:问世十六年后,仍是科幻电影史上无法超越的巅峰
第三类是我自己搞的,或可名之曰“科学思想史派”。我其实自认还够不上《黑客帝国》发烧友,比如“知识索隐派”那些体力活就让我望而生畏,不过十多年来,《黑客帝国》三部正片我看过五遍(每次都要将三部依次看完),那部《黑客帝国卡通版》也看了三遍。我的主要兴趣,是对影片故事情节背后的某些思想进行考察。
《黑客帝国Ⅰ》的故事
常见的电影三部曲,往往是见第一部大获成功,才筹拍第二部、第三部,这样每部的故事之间虽然多少有些联系,但是每一部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故事。而《黑客帝国》与此不同,它是一开始就被整体规划好的三部曲。
这三部电影的安排,是有意让观众每看完一部,就会发现看前一部所得的某些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它逐渐给出信息,而信息给出到哪一步,观众根据这些信息推出的结论自然也就只能达到对应的地步。
第一部当然是整个故事的基础。《黑客帝国Ⅰ》(The Matrix,1999)的故事背景是公元22世纪,那时人类已经丧失对地球的统治权,地球由机器人统治,而人类则以自己的肉体为机器人提供能量;人类生活在一个由机器人安排好的巨大的虚拟世界Matrix之中,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人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的真相。只有一小部分人,因为特殊的机缘,认识到了事情的真相,决心反抗。而这一小群反抗者被机器人世界的警方视为“恐怖分子”。
反抗者们在地底深处有一个称为锡安的秘密基地,而且可以从秘密基地的电脑网络中了解地面世界的几乎一切情况。他们中的几个,拥有超人的本领,武功(中国功夫!)高强,身手矫健。他们在基地中坐上一种特殊的椅子,在辅助人员的操作下,就可以“元神出窍”进入地面世界(“肉身”还留在椅子上)。而“元神”返回基地中“肉身”的途径,是在地面接听一个基地打来的电话——奇怪的是,这个电话必须是座机的,手机不行,因此这成为他们每次返回基地时最大的危险,经常要在机器人凶悍的捕杀过程中奔向某个公用电话亭或有座机的房间。
接下来的部分就有点神秘主义味道了。在第一部结束时,反抗者们最大的成功,是找到了神秘女先知启示中所说的“救世主”尼奥(Neo,有人指出这正是One的变换拼写)——他原是一个年轻的电脑工程师,同时也是网络黑客。他们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真相,并将他训练成为一个武功高手。神秘女先知的启示中还说,“救世主”是不可能被杀害的,而尼奥在第一部结尾时,面对三个机器人特警的密集射击,竟能硬生生将子弹全部躲开,这使得反抗者们坚信,尼奥就是他们苦苦寻找的“救世主”——反抗事业的曙光出现了。
《黑客帝国Ⅱ》的故事
在第一部的基础上,《黑客帝国Ⅱ》(The Matrix:Reloaded,2003)的故事就容易理解了。既然前面“黑客帝国”已经将错就错,则片名译成(《黑客帝国Ⅱ:重装上阵》倒也就不算错了。这时人类的反抗事业已经壮大起来,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尼奥已经成为一个超人,他与第一部中的女战友崔妮蒂正情深似海——在各种场合都情不自禁地接吻。反抗者们甚至向机器世界的要害部门发动了一场进攻,原以为可以一举摧毁敌人,但是他们低估了敌人的能力,进攻失败,影片戛然而止。这个期待中的伟大胜利,看来要等到《黑客帝国Ⅲ》中才会出现了。
到此为止,似乎该片的主题,就是“人类反抗机器人统治”这一科幻电影中早已有之的旧题。然而,影片向观众显示,上述认识未免太简单了。在《黑客帝国Ⅱ》的结尾处,安排了尼奥和Matrix的设计者之间一长段玄奥的对话,设计者告诉尼奥,不要低估Matrix的伟大,因为事实上就连锡安基地乃至尼奥本身,都是设计好的程序(他已经是第六任这样的角色了!),目的是帮助Matrix完善自身——在此之前Matrix已经升级过五次了。

《黑客帝国》:全球首映地图

《黑客帝国卡通版》:九部卡通短片,对于深入理解《黑客帝国》颇有帮助

《黑客帝国》:对于世界真实性的终极追问,对于人工智能最终统治人类的终极忧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哲学家来关注和研讨这个影片系列
这样一来,看第一部后得到的认识就被彻底推翻了。现在,真实世界究竟还有没有?它在哪里(如果锡安也只是程序,那么真实世界在这三部电影中就从来也没有出现过)?人是什么——是由机器孵化出来的那些作为程序载体的肉身,还是那些程序本身?什么叫真实?什么叫虚拟?……所有这些问题,全都没有答案了。
《黑客帝国Ⅲ》的故事
怀着这么多没有答案的问题,观众从《黑客帝国Ⅲ:革命》(The Matrix:Revolution,2003)中能指望得到什么呢?片名似乎暗示,革命还是会发生的。
然而,我们从影片中能看到的,主要是Matrix和锡安基地之间一场冗长的攻防战——大量机械人(由人手动控制的人形机械——在科幻电影《异形》系列中早就出现过)对机器章鱼的没完没了的交火。特技、声效等确实炫人耳目,但其中某些宏大场面则显然是抄袭电影《星球大战》的。Matrix的这次进攻,锡安基地本来是不可能抵挡得住的。但是由于救世主尼奥徒手独闯Matrix核心,大展奇迹,最终中止了Matrix的进攻,挽救了锡安基地,双方又恢复了共存的状态,也留下了希望。
然而,我们根本看不到革命,也解决不了第二部中引出的任何问题。影片结尾这个暂时的和平,是一个开放的结局:观众既可以想象Matrix已经完成了第六次升级,也可以继续讨论真实世界到底存不存在、存在于何处等,而且还可以期待《黑客帝国Ⅳ》——那个期待中的革命,原本就是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但是在《黑客帝国》的故事结构中,如果不解决“有没有真实世界”这个问题,就很难谈革命——没有真实世界,革命还有什么意义呢?谁革谁的命呢?
据说许多观众虽然都承认《黑客帝国》好看,但实际上并未看懂。这话是否言过其实,我没有调查过,无法妄断。我自己的感觉,要看一遍就明白确实不容易。本来语言就是有歧义的,而电影语言歧义更多,有时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可能连他自己也不很清楚。
还有一部《黑客帝国卡通版》(Animatrix,2003),其中的故事被认为是交代了“《黑客帝国》之前世今生”。从其中前几个故事看,真实世界还是存在的,这样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就仍然有着传统的意义。
《黑客帝国》颠覆了实在论吗?
据说有史以来,从未有过影片像《黑客帝国》那样,引起哲学家们如此巨大的关注兴趣和讨论热情。许多西方哲学家热衷于谈论《黑客帝国》,特别是那些比较“时尚”的,比如齐泽克(Slavoj Zizek)之类。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而中国的哲学家则大都“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几乎从不谈论这个话题。也许他们觉得对自己也看不明白的《黑客帝国》不如藏拙为好?抑或觉得以哲学家之尊去评论这样一部“商业电影”有失身份?我不知道,反正我不是哲学家。
不过哲学家谈论《黑客帝国》,仍然难免“哲学腔”——用我们门外汉的大白话来说就是总爱说些一般人听不懂的话(当然仅限于我看到过的著述)。倒是有些出自非哲学家之手的文章,明白晓畅,也触及了相应的哲学命题。
如果让我尝试用大白话来说,《黑客帝国》的哲学意义,最具根本性的是这个论题:
一旦我们承认了Matrix(所谓“母体”,即影片中电脑所建构的虚拟世界)存在的可能性,我们还能不能确定外部世界是真实的呢?我看到的答案通常都是否定或倾向于否定的,我自己思考的结果也是否定的。不难想象,这个否定的答案,对于我们多年来习惯于确认的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实在论),具有致命的摧毁作用。因为你一旦承认“母体”存在的可能性,那也就得跟着承认你此刻正在“母体”之中的可能性;而这样一来,你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性就再也无法确定了。
上面这个问题,并非《黑客帝国》横空出世第一次提出,在此之前,哲学家们讨论的所谓“瓶中脑”问题,就是它的先声。在《黑客帝国》之前的某些科幻影片中,也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了这个问题,比如《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十三楼》(The Thirteenth Floor,1999)等。但是它们都未能像《黑客帝国》那样将这个问题表现得如此生动和易于理解。可以说,《黑客帝国》用最新建构的故事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在大众面前颠覆了实在论。也许这正是哲学家热衷于讨论《黑客帝国》的原因之一。
《黑客帝国》如何看待人机关系?
《黑客帝国》第一部的故事,似乎并未脱出“人类反抗机器人统治”这一科幻电影中早已有之的旧题,比如《未来战士》系列(Terminator,1984—2009)。但是影片在第二部结尾处,Matrix设计者告诉尼奥,就连锡安基地乃至尼奥本身,都是设计好的程序,目的是帮助Matrix完善自身。锡安基地本来不可能抵挡住机器兵团的进攻,但由于救世主尼奥与Matrix达成了和平协议——尼奥为Matrix除掉不臣的警探史密斯,Matrix从锡安退兵。最终挽救了锡安基地,双方恢复共存状态。
有人认为第三部的所谓“革命”,指的是观念上的革命。
因为我们以前考虑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时,不外乐观(相信机器永远可以为我所用)和悲观(相信机器终将统治人类)两派,这两派其实都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思想模式。据说《黑客帝国》第三部要革的,就是这个思想模式的命。取代这个模式的,则是“人机和谐共处”的模式。
第三部结尾处,Matrix的设计者承诺:人类有选择的自由——既可以选择留在Matrix中,也可以选择生活在锡安的世界。留在Matrix意味着将自己的大脑(和灵魂)交给机器,但可以过醉生梦死的“幸福生活”;去往锡安意味着保持自由意志,但生活(的感觉)可能没有在Matrix中那么美好。
在第三部结尾处有一个阳光灿烂的美丽场景,如果我们还记得影片中曾交代过,人类为了阻断机器人所依赖的太阳能,已经“毁灭了天空”——地球上永远是暗无天日的,那么此刻的阳光灿烂,当然可以解释为人机之间已达成永久和平,世界已经重归和谐美好。
但是且慢,这样的解释是无法成立的。既然锡安也只是一个程序,那它就必然是Matrix的一部分,那就意味着机器已经控制了整个世界。人类实际上不能在真实世界和Matrix之间选择,只能在Matrix中这一部分和那一部分之间选择。这样的生活,不是依旧暗无天日吗?不是依旧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模式中吗?那个阳光灿烂的美丽场景,仍然只能是Matrix给人类的幻象。
所以我的结论是:《黑客帝国》在人机关系问题上肯定是悲观的。影片未能给出“人机和谐共处”模式取代“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模式的足够理由。而那场向观众许诺的革命,在影片中并未发生——也许永远不会发生了。
(1)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nha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like tears in rain. Time to 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