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无心成帝国,云图难免化云烟——从《黑客帝国》到《云图》
——从《黑客帝国》到《云图》
以制作过《黑客帝国》系列(Matrix,1999—2003)和《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2005)这样极品影片的沃卓斯基姐弟(制作《黑客帝国》时还是沃卓斯基兄弟)之盛名,人们当然期望《云图》(Cloud Atlas,2012)也是极品——即使未能再上层楼,至少也要保持同样水准吧?不幸的是,《云图》是一部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的作品。中国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古语,用在《云图》身上,真是再确切不过了。
《云图》究竟达到了何种水准,我们应该尽可能客观地来评判——不是快意恩仇式的乱骂或滥捧(比如“最大的烂片”或“绝对的神作”之类),而是将它置于适当的作品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中,再心平气和地进行分析和判断。
有小故事,没新思想
因为《云图》中讲了六个故事,这也许使得许多影评人觉得,自己能够将这六个故事理清楚,就可算大功告成了。所以许多影评文章都在那里复述这六个故事,或辨认周迅在其中扮演了几个角色之类。其实这样的认识层次是远远不够的。

《云图》:有故事也不好好讲,这种将几个故事“切片”的叙事手法,1916年格里菲斯的影片《党同伐异》中已经用过了
评价科幻或幻想影片,主要有两项指标:首先是思想性,包括思想的深度或高度;其次是景观,即向观众展现奇幻的、令人震撼的景观。思想性作品的丰碑,迄今为止当然是难以逾越的《黑客帝国》系列。以景观取胜的作品,《星球大战》系列(Star Wars,1977—2015)当然是无可争议的里程碑。这两座碑也有高下,《黑客帝国》在思想性上迄今尚无影片能出其右,但它在景观上也有相当令人震撼的呈现;而《星球大战》是靠景观成为科幻影片里程碑的,在思想性方面它完全乏善可陈,所以我以前在影评中将《星球大战》称为“一座没有思想的里程碑”。
为什么对科幻或幻想影片要用上面的两项指标?因为这两项指标通常是科幻或幻想影片最能够表现的,而且我们通常不会去苛求别的类型片在这两项指标上有出色表现,比如我们通常不会要求一部爱情片中有令人震撼的景观(如果有当然也挺好)。
那么《云图》能不能算科幻片呢?我认为应该算——事实上大部分媒体和观众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影片的六个故事中,至少有两个是典型的科幻形式:故事五,首尔2144年复制人星美-451的故事;故事六,人类文明衰落之后第106个冬天的故事。另一个故事,即故事三,1973年美国旧金山女记者和老博士揭露核电站黑幕的故事,也是典型的科幻影片题材,尽管没有采用科幻的形式。
既然《云图》可以算科幻影片,那我们就要用上述关于科幻或幻想影片的两项指标来衡量这部影片了。这一衡量,《云图》就惨了。
这六个故事当然都不失为过得去的故事,但从思想性来说,那就都乏善可陈了。其中看起来最有思想性的,要算故事五,即复制人星美-451的故事。故事中涉及了复制人的人权问题。但是稍微熟悉科幻作品的人都知道,这个问题也可以平移为克隆人的人权问题,或者机器人的人权问题,而所有这类问题早就有科幻影片反复讨论过了。我只举几部较为有名的为例就够了:《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复制人的人权)、《逃出克隆岛》(The Island,2005,克隆人的人权)、《变人》(Bicentennial Man,1999,机器人的人权)。和这三部影片相比,《云图》中星美-451的故事显得多么乏力,多么山寨。
另外五个小故事所表现的思想性,也都完全没有新意。例如,有人看到故事六描写了人类文明崩溃之后的世界,从中看到了“轮回”的观念,就感到“深刻”了,其实这种文明“崩溃—重建”的思想,在科幻作品中早就表达过无数次了。例如威尔斯早在1895年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也有同名电影)中,想象过公元802701年的未来世界,那时就是文明崩溃状态,光景与《云图》的故事六非常相似。至于“轮回”,就举《黑客帝国》为例好了,在第二部结尾处,造物主告诉尼奥,Matrix已升级过五次,尼奥已是第六任同一角色了,这不就是“轮回”吗?
至于景观,在所有这六个故事中都平淡无奇——平淡到让人感觉不到任何科幻或幻想作品应有的惊奇,更不用说震撼了。例如,在故事五中,从星美-451的人物造型到故事中的场景道具,无一不透出一股小制作平庸科幻片因陋就简的气息。真搞不明白沃卓斯基姐弟,在制作了《黑客帝国》三部曲这样的巅峰之作十年之后,怎么还好意思拿出在景观方面只有这种档次的作品。
最大创新:小故事也不好好讲
沃卓斯基姐弟之所以敢于拿《云图》出来面世,甚至还对《云图》表达了某种程度上的信心(作为电影人,不管心里到底有没有信心,嘴上总是要表达一番的),是因为《云图》毕竟还是试图有所创新的。
《云图》确实试图创新,这个努力也确实有一点技术含量。
这个创新当然不是讲了六个故事中的“六”这个数值。在一部影片中讲N个故事,这一点前贤早就玩过无数次了,最常见的是N=3,偶尔也有N=2或N=4的。让N=6,或许也可以算创新——只是如果这也算创新的话,未免有点侮辱“创新”这个词了。
《云图》中唯一的创新,一言以蔽之,就是“有故事不好好讲”。
《云图》将六个故事分别在时间轴上切成碎片,然后再将这些碎片逐渐拼贴起来,并且不断在六个故事之间跳转——先贴故事一的第一片,再贴故事二的第一片……直到故事六的第一片;然后再贴故事一的第二片,接着是故事二的第二片……如此等等。最终仍然将六个故事都从头到尾讲完。

《云图》:在《黑客帝国》之后,《云图》之前,沃卓斯基姐弟只有两部作品:2005年的《V字仇杀队》是反乌托邦传统下的一部佳作,与《黑客帝国》比肩不致令人汗颜;而2008年的《极速赛车手》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从这个简单的时间表来看,沃卓斯基的电影事业在《黑客帝国》之后似乎开始走下坡路了——2015年的《木星上行》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从观众对《云图》的观感来看,据我浏览所及,大部分观众在影片开始大约30分钟之后,终于明白影片是在交替叙述几个平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分别发生在不同的时空中。许多观众很自然地会在心里产生疑问:为什么有故事不好好讲,非要这样支离破碎地叙述呢?据我分析——不知沃卓斯基姐弟会不会承认——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其实我已经在上文分析过了,是因为《云图》这六个故事本身太平庸了。这些平庸的故事,如果还用正常的方式讲述,谁还会有兴趣来听?所以必须用与众不同而且出人意表的方式来讲述,才有可能吸引观众。同时,这种“有故事不好好讲”的方式,将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如何搞清楚这六个故事上去了,就可以成功地掩盖这六个故事本身的平庸。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云图》中这种支离破碎的叙述方式,本身确实暗含着一些技巧,这些技巧使得沃卓斯基姐弟相信这部影片仍然有着过人之处。在这些暗含的技巧中,我至少注意到了两点:
一、节奏。这六个故事在时间轴上切片时,是越往后切得越小的,这样,随着各个故事情节的进展,不同故事间的跳转也越来越频繁,这就渐渐造成一种急管繁弦的效果,给观众以情节推进越来越快的感觉(其实只是加快了跳转的节奏,并未真正加快情节的推进),所以影片越往后越能吸引人。这种做法让我想起那首著名的《波莱罗舞曲》——虽然只有两句旋律,但一再重复,而且每重复一次都变得更有力度、更高亢,并加入更多的配器。
二、在拼贴故事碎片时,巧妙运用了隐喻、互文之类的后现代手法。这一点说穿了其实非常简单,例如,第N个故事的第M个碎片之后,可以让第N+1个故事的第M个碎片的场景或情节,形成对第N个故事的第M+1个碎片情节的隐喻。注意到没?当我用这种方式叙述上述拼贴技巧时,我的叙述文字本身就在形式上构成了互文!
和六个故事的平庸相比,《云图》在叙事技巧上确实有创新,而且很后现代——“混搭”(六个发生于不同时空的故事平行叙述,本身就很混搭)、拼贴、隐喻、互文等,都是后现代文艺作品常见的特征。所以我说《云图》是一部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的作品,并不冤枉它。
但这种创新能不能成为经典,成为里程碑,我是相当怀疑的。这种“有故事不好好讲”的创新,属于剑走偏锋,偶一为之固无不可,但终究不足为法。况且《云图》的这个“故事切片”叙事方法早在百年之前就已经有人尝试过了——格里菲斯(D. W. Griffith)的著名影片《党同伐异》(Intolerance:Love’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Ages,1916)就是一例,只不过那部影片中的故事数目是三。所以《云图》也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在叙事技巧方面的探索空间是相当有限的,毕竟你不能总让观众看你的电影那么费力。相比之下,在思想性和景观方面的探索空间则几乎是无限的。
《云图》称得上“史诗”吗?
《云图》因为讲了六个不同时空中的故事,居然被一些影评称为“史诗”,这实在太夸张了。通常有资格荣膺“史诗”桂冠的作品,不外两种情形:一是叙述的故事时间跨度很长,这种情形在科幻影片中比较少见,但也是有例子的,比如斯皮尔伯格的《劫持》系列(Taken,2002),10部影片(电视电影,也有人将它视为10集的电视剧),描写了几个家族四代人围绕着UFO和外星人的恩怨情仇,被誉为关于UFO传说的集大成的史诗电影。另一种情形是用正剧形式描写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比如2012年的土耳其历史影片《征服1453》(Fetih 1453),描写土耳其历史上著名的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役,这当然更容易获得“史诗”桂冠。
《云图》中的六个故事,从形式上看虽然也有时间跨度(从故事一的1849年,到故事六的“人类文明衰落后的106年”——这应该在公元2144年之后),电影为了避免给观众支离破碎的感觉,也勉强建构了这六个故事之间一些形式上的关联,比如人物身上的彗星形胎记、那个名为《云图六重奏》的音乐作品之类。但问题是,这六个故事本身是相互独立并且各自完整的,并无内在的连贯性,实际上是六个完全独立的故事。因此《云图》并不符合上述两种“史诗”的情形。
《云图》与《黑客帝国》相比实在令人汗颜
平心而论,《云图》如果出自一般导演之手,无疑也可以算及格线之上的作品,不幸的是它出自名字永远和《黑客帝国》联系在一起的沃卓斯基姐弟之手,就有点类似“尔何生于帝王家”的意思了。
沃卓斯基姐弟是影人中的异数——且不说那些中途辍学,自学成才之类的往事(这在美国影人中还比较常见),最奇特的是名头如此之大,导演的作品却又如此之少。在《黑客帝国》横空出世之前,他们只有一部电影处女作,就是在影迷中颇受好评的《大胆地爱,小心地偷》(Bound,1996,又译《惊世狂花》)。这部电影出手不凡,从头到尾透着一股邪劲。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位女同性恋者在共同黑吃黑私吞黑帮老大钱财时,竟能如此相互信任和忠诚。
三年后他们推出《黑客帝国》,一举成为科幻影片迄今为止无人能够逾越的巅峰之作。《黑客帝国》三部曲,思想有深度,故事有魅力,视觉有奇观,票房有佳绩,“内行”激赏它的门道,“外行”也能够享受它的热闹,更有一众哲学家破天荒来讨论它所涉及的哲学问题(比如外部世界的真实性问题、“瓶中脑”问题、人工智能的前景问题等)。世上自有科幻影片以来,作品之全面成功,未有如斯之盛也。
在《黑客帝国》之后,《云图》之前,沃卓斯基姐弟只有两部作品。2005年的《V字仇杀队》据说剧本早在《黑客帝国》之前就有了,是幻想作品中反乌托邦传统下的一部佳作,尽管名头远不及《黑客帝国》,但若与《黑客帝国》比肩倒也不致令人汗颜。而2008年的《极速赛车手》(Speed Rocer)则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从这个简单的时间表来看,两姐弟的电影事业在《黑客帝国》之后似乎开始走下坡路了。
超越前贤固然很难,超越自己往往更难。推出《黑客帝国》这样的巅峰之作后,要超越确实非常非常困难了。所以,如果《云图》担负不起沃卓斯基姐弟影坛事业的“中兴”重任,也是不足为怪的。如果说《黑客帝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云图》看来就是“有意栽花花不发”了。《云图》与《黑客帝国》相比实在令人汗颜,它将来至多只能作为一部在叙事技巧方面比较别致的影片被人记起,而从影史的角度来看,难免化为过眼云烟,湮没在无数已问世和将要问世的电影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