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之节气
2025年09月26日
二、中国之节气
四季之递嬗,中国知之极早。二至二分已见于《尚书·尧典》,即今日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也。降及战国秦汉之间,遂有二十四节气之名目。所谓二十四节气者,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也。自立春至立夏为春,自立夏至立秋为夏,自立秋至立冬为秋,自立冬至立春为冬,每季分三气、三节,每月定一气、一节。四季之安排,法莫善于此者,此所以宋儒沈括赞扬之于先,而今日气象学泰斗英人萧纳伯氏且提倡欧美之采用此法也。
二十四节气全部之名称,始见于《淮南子·天文篇》。《汲冢周书·时训解》虽亦有二十四节气之名,唯后儒王应麟等均疑此书为东汉人伪托,非周公之旧。此外《大戴礼记·夏小正》已有启蛰、雨水等名目。《国语》楚范无宇曰:“处暑之既至,韦昭注七月节也。”《管子》亦有清明、大暑、小暑、始寒、大寒之语,特古历惊蛰在雨水之前,谷雨在清明之前。《左传》桓公五年启蛰而郊,注蛰夏正建寅之月。郑康成《月令注》亦曰《夏小正》正月启蛰,汉初亦以启蛰为正月气,后因避景帝讳而改名惊蛰,是故汉初惊蛰犹在雨水之前。惊蛰、雨水及谷雨、清明之倒置,邢昺谓始于刘歆之《三统历谱》,顾宁人则谓始于李梵、编诉之“四分历”。《淮南子》与《逸周书》均已先雨水而后惊蛰,至《新旧唐书》,则又先惊蛰而后雨水,至《宋史》,始雨水在前,惊蛰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