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物候学的前途

我国发展物候学的前途

我国古代重视农时,掌握农时的方法,是根据自然界的物候和二十四节气的。如前所述,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西汉的《氾胜之书》、东汉的《四民月令》和北魏的《齐民要术》诸书,讲到播种、耕耘、收获等田间操作的适宜时期,多数以自然界的物候为对照标准,只用少数节气为依据。为什么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起源最早,而古代农学家们总结农民经验以定农时的时候,却没有全部依据节气呢?这是因为节气的日期年年基本相同(指阳历),而同一节气的气候是逐年有所不同的。物候随天时的变动而发生变化,看物候便可以了解天时,所以,以物候现象为确定田间耕作时期的主要依据,这是更能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农业为基础,今后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提高作物产量,究以什么为标准来掌握农时,这是相当重要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古代既已利用物候现象为掌握农时的对照指标,行之有效,现在又何尝不可以应用呢?不过古代的物候观测失之粗放,因之所定出的农作日期,未必全适于生产。古书上记载的物候,要用来概括广大的黄河流域,已嫌挂一漏万,施用于全国就更不合适。今后唯有开展全国各地的物候观测,累积自然物候记录,编制各地区的自然历,根据自然历作出各种农时的物候预报,这样对于农业增产是有莫大裨益的。

农作物的区划,为推行作物合理配置的先决前提,如双季稻的推广界限问题,需要有周密的区划,才可以事半功倍,获得增产。农业生产固然要知道各地的气候条件,但是,往往两个地方气候条件没有差异,而栽培同一种作物就不一定完全适宜,这是因为农作物需要的生长环境,除气候条件外,还有土壤等条件,只知道气候条件还是不够的,必须知道物候,才可以作出鉴定。例如一个地区栽培某种作物是适宜的,要知道能不能推广到另外一个地区,那就要比较两个地方的物候是不是相同。如果这一地区的物候与另外一个地区的物候没有大的差异,那么,就可以判断这一地区的作物可以推广到另外一个地区。所以,利用物候资料来作物候区划,对于农作物的合理配置,很有意义。

我国山区面积大于平原,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利用,开发山区是我国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山区的气候状况对于农业经营的适应性,有很多地方还没有进行调查研究,即将来也不能在山区从山顶至山脚都设气象站以测定山顶、山腰和山麓的气候;但是,在山坡上从上到下种植植物作为物候指标,却是轻而易举的。今后若开展山区的物候观测,那么,山区垂直分布带的土地合理利用,就可以明白了。这一措施对发展生产是具有莫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