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人行船,北人骑马,南方多运河,北方到处康庄大道,这无非因为南方多雨,北方干燥的缘故。在普通送别的时候,我们总是祝望着旅行的人能“一路顺风”,单就长江上下游而论,帆船的数目何止万千,一年中所用的风力总要抵到烟煤数万至数十万吨呢,这也可见风与行旅的关系了。西洋人在轮船未发明以前,船只的行驶,也全靠风力,他们在大洋中行船最怕到赤道附近无风带,因为无风带,是要耽搁路程日期的。在东亚季风带内夏天吹东南风,冬天吹西北风,所以在两晋、唐、宋、元、明的时候,中国要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处来往,去的时候,必在冬天,回来的时候,要在夏天,才可以得到顺风。在晋朝安帝时候,有位法显和尚,他自从长安出发到中印度,在他回国的行程中,他到爪哇正在十二月中东北季风盛行的时候,因为没有顺风,所以他就停留了五个月,等到四月间有了西南季风才回国。就是哥伦布出发往美洲,也是靠着风力,因为他在信风带里有东北风吹向美洲,若是他在北大西洋遇到西风,那就要比较困难了。即使现代的飞机来往也是要依赖风力的,所以在飞机上升以前,先要问明气象台,在哪一层的气流才是顺风,随飞着到什么高度。在温带里面,西风比东风多,所以环绕全球或是飞渡大洋的人,总是从西向东的多,因为从东向西就要遇着逆风了。第一次飞渡太平洋成功的是美国人潘伯恩和赫恩登,他们先飞渡大西洋经过柏林、莫斯科、西伯里亚到日本,在一九三一年十月三日才从东京出发经过四十一小时三十一分钟的时间,飞渡四千四百五十八英里的路程,回到美国的西岸,这样绕大圈子来飞渡太平洋,也无非要避掉逆风罢了。以上所讲单就天气和衣食住行四项的影响而论。其实天气对于一个民族的哲学、文艺、美术和国民性也统有关系。今天因为限于时间只好从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