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的物候知识

古代世界的物候知识

西洋的物候知识也起源很早,因为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即有对物候知识的需要和取得这种知识的可能。所以,二千多年以前的希腊时代,雅典人即已试制包括一年物候的农历。及至罗马恺撒时代,还颁发了物候历以供应用。但欧洲有组织地观察物候,实际上开始于十八世纪中叶。当时植物分类学创始者瑞典人林内,在他所著的《植物学哲学》一书中,提出了物候学的任务,在于观测植物一年中发育阶段的进展。并在瑞典组织了18个地点的观测网,观测植物的发青、开花、结果和落叶的时期。这一观测网的活动时间,虽为期不过三年(1750—1752),但在欧美起了组织物候观测网的示范作用。

在林内时代以前,欧洲各国也有个别的人观测物候并保存了记录,如英国诺尔福克地方的罗伯特·马绍姆,从1736年起,即观测当地13种乔木抽青,4种树木开花,8种候鸟来往,以及蝴蝶初见,蛙初鸣等27种物候项目。罗伯特过世后,其家族有五代人连续观测,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其间只缺二十五年(1811—1835),这是欧美年代最久的物候记录,其科学意义已经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作了总结,后面将加以讨论。

日本对于物候学的研究叫作季节学,据文献所载,他们最初即有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是从我国传去的。季节名称也与我国完全相同。日本自我国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开始,即断断续续的有樱花开花的记录,迄今已达一千一百五十年之久,这无疑是世界上最长久的单项物候记录。

我国物候观测虽开始于两千年前,但无长年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