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基于中国经验分析》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基于中国经验分析》这本书是由.王媛著创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基于中国经验分析》共有59章节
1
序 今天的遗产,昨天的生活
王媛的博士论文在经过修改和增补后要出版了。她要我为她的这一成果在出版之际写个序。作为导师我全程指导了她博士论文的写作,对她的研究过程非常了解,应该为她的工作说几...
2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记忆的特殊载体,是人类表达、维系多样性文化价值认同,并共时性建构人类精神家园和精神秩序的特殊系统。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普遍...
3
目录
目 录 序 今天的遗产,昨天的生活 前言 绪 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
4
绪 论
...
5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正式提出的。2003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32届会议上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次提出了“非...
6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研究
...
7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讨论,形成了一个“非遗”研究的命题。对这一问题研究成果的梳理,将有助于本书论题的展开和深入研究。 1.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学界对非物质...
8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问题的具体研究看,还存在着继续研究和深化的空间与可能。整体性理论研究比较少见。 就中国学界的研究情况看,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很...
9
三、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政治学、文化学及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本书将借助多个学科的学术...
10
四、研究创新点
本书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三点: 首先是研究选题的创新。国内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尚未建立系统的理论叙事,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机制没...
11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一个全球性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看待文化的多样性存续,如何理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与他者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冲突,从而在文化的和谐性关系基础上,推动世界文化的可持...
12
第一节 文明冲突与全球文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多样性生存
不同文明或文化之间一定会有冲突吗?世界体系中的相互冲突是否由文明之间的差异驱动呢?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看待全球文明格局中的多样性文明现象,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
13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冲突问题:如何面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来自文明的暴力冲突的同时,它客观上还遭遇着与工业文明进程的不相适应性。从今天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来看,大部分都是从农耕文明社会传承...
14
第三节 传统向现代的转向:不同文明间如何建立彼此的认同
不同文明之间存有差异,对这种差异的无限放大势必引发矛盾与冲突,使得相互认同缺乏可能。因此,在多元文化或文明共存的世界格局中,不同文化主体间在一定价值维度上的彼此...
15
第二章 文化认同理论: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
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特定时期历史记忆的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多样性的语言符号,对文本的多样性叙事,成为记录人类生存意义、生存智慧及生存方式的活态性记忆系...
16
第一节 遗产、记忆与认同
德国学者扬·阿斯曼(Jan Assmann)曾经提出“延伸的场景”这一概念,用以说明某些文化所具有的文本特征,使得文本的意义表达能够“超过空间和/或时间的远距离...
17
第二节 文化认同与空间生产理论
从遗产与文化记忆、文化认同的内在关系看,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融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维系的过程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
18
一、文化认同理论
就“认同”一词的英译来看,是“identity”,本义指物质、实体在存在上的同一性质或状态。它最早是一个哲学概念,在传统的西方哲学研究中,作为和“差异”相对照的...
19
二、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提出。亨利·列斐伏尔将马克思的生存实践理论引入到空间研究领域并建构了这一理论...
20
第三节 “非遗”作为文化认同表征系统的形态构成与特点
...
21
一、“非遗”文化认同体系的构成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在认同价值的意义指向上,多样性地呈现出个体认同、族群认同、地域认同、血缘认同、职业认同、宗教认同、民俗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
22
二、“非遗”作为文化认同载体的形态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筑人们文化认同的桥梁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文化实践方式,作为人们文化认同的载体都具有同等的意义,以同样的...
23
第四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的时空建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从一种文化事象的产生,到该事象本身与周围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不断协调与适应,从而获得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可...
24
第三章 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体系:以梁祝传说为例
梁祝传说具有多元地区的流布特征。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有相当一些遗产项目具有这种开放性传播的格局特征,如“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等。 就梁祝传说而言...
25
第一节 梁祝传说的文本记载与情节变化
梁祝传说大约形成于东晋末年,发源地众说纷纭。对于该传说最初的故事版本,没有相关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并且,任何传说最初一定是口头语言的讲述,仅从这一点而言,也无法探...
26
第二节 梁祝传说的多元地区流布与异文建构
就梁祝传说的流布范围看,在我国,几乎流布到国内大部分地区,现今仍有流传的地方主要有浙江、江苏、河南、安徽、甘肃、广西等。在海外,梁祝传说流传到的地区也很广泛,早...
27
一、多元地区流布与异文地缘性特征
今天,有的梁祝传说故事或歌谣已经消失,而有的还继续流传在民间。从现存梁祝传说的叙事文本来看,它们比较集中地流传在我国浙江、江苏、河南、甘肃、广西等地。其中,诸多...
28
二、多样性异文与主体性特征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我们在各种出版刊物和图书中所看到的梁祝传说大约在150篇左右。[14]这些口头异文基本反映了梁祝传说在近世流传的形态。 从这些异文的故事内容...
29
第三节 梁祝民俗空间生产与价值整合
伴随梁祝传说的广泛流传,在我国很多地方还衍生出了丰富的梁祝信仰或风俗。尽管很难追溯出或者复原这些传说与信仰或风俗之间的源流关系,但是,相对而言,这些梁祝传说与信...
30
第四节 梁祝文化:多样性符号文本叙事与爱情言说
梁祝传说的文本载体并不是只有民间故事或歌谣。早从唐代时起,一些文人、知识分子以及少数专业艺人对梁祝传说进行了专门的艺术化创作,使得梁祝传说获得了丰富多样的表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