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意义再现与认同的多向性选择:以皮影戏为例

第五章 文化空间意义再现与认同的多向性选择:以皮影戏为例

皮影戏是指艺人操纵用畜皮、硬纸等不同材质制作的影人,利用光源将影人之形象投影到影窗(亦称亮子、银幕、屏幕和唱戏的窗子等)上进行说唱,并配以音乐伴奏,进而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1]与梁祝传说相似,皮影戏的流播演变也体现出明显的“同一文化事象的多元地区流布”特征。然而,与梁祝传说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对皮影戏的文化认同主要是缘于其作为民俗仪式载体的价值认同。也就是说,在过去,人们通过搬演皮影戏更多是为了表达了对各种世俗空间的价值诉求。因此,由于缺乏一个稳固的价值认同纽带,随着传统世俗空间的意义变迁,传统的皮影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存续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