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2025年09月26日
后 记
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四年,成为我毕生难忘的一段人生经历。我遇到了良师益友,他们教会我如何读书,如何思考,更将我引向学术的探索之路。
回忆起博士论文选题的产生,读书时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早在2011年3月,我的导师胡惠林教授就启发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进行研究,由于那时我还没有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形成明确的规划,因此就只是按部就班地涉猎了一些著作。而就在那一年夏天,胡老师突然很有兴致地提出希望我能够做非物质文化遗产谱系学方面的研究。当时,这个抽象又玄妙的选题着实吓住了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这个选题的想法几乎都是空白的。后来,在胡老师的耐心辅导和启发之下,我才逐渐确立了这个选题。
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胡老师毫不吝啬地跟我分享他关于选题的最新想法和建议,使我在一些关键性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的采用上能够快速找到方向。而每当我感到心灰意冷或者思路迟缓时,胡老师又总是会诙谐地鼓励我,再次启发我。因此,我要由衷地感谢胡老师,没有他的指导,我的这篇博士论文难以顺利地完成。
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期间,我有幸聆听了单世联教授、李本乾教授等多位资深学者的精彩课程,他们渊博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在论文开题、预答辩以及答辩期间,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国良教授、李本乾教授、单世联教授、姚君喜教授、李亦中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荣跃明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的王晨教授等资深学者给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我的同门及好友王靖、马健、刘素华、段莉、沈继松等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使我始终保持了论文写作的斗志和信心。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每当我对博士论文写作感到气馁或者绝望的时候,他们始终默默地陪伴在我的身边,给予我理解和关爱。因此,当最终完成博士论文写作的时候,我收获满满!
王媛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