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1998)[M].关世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编.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张玉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拉彼德,克拉托维尔.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的回归理论[M].金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的地方的旅程[M].陆杨,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8.索亚.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M].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本)[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1.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M].郑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格利高里,厄里.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M].谢礼圣,吕奎增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3.豪格,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性过程[M].高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4.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M].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5.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6.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7.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侯井天,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8.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0.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1.彭兆荣.文化遗产学十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

22.彭兆荣.遗产:反思与阐释[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23.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4.周宪.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5.中国艺术人类学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上、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26.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7.方李莉.遗产:实践与经验[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28.景天魁,何健,邓万春,等.时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9.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空间转向视阈中的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0.何云波.跨越文化之墙:当代世界文化与比较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1.刘海平.文明对话:东亚现代化的涵义和全球化中的文化多样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2.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3.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及学术交流秘书处.中芬民间文学搜集保管学术研讨会文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34.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35.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6.郭建斌.文化适应与传播[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7.周静书.梁祝文化大观·故事歌谣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8.周静书.梁祝文化大观·学术论文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9.周静书.梁祝文化大观·曲艺小说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0.周静书.梁祝文化大观·戏剧影视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1.周静书,施孝峰.梁祝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2.钱南扬.梁祝戏剧辑存[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3.陈勤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口头遗产文化空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4.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5.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武强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6.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7.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漳州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8.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9.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0.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高密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1.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滩头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2.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佛山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3.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梁平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4.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绵竹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5.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凤翔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6.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平阳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7.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云南甲马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8.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内丘神码[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9.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上海小校场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0.王树村.年画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61.王树村.门与门神[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

62.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63.王树村,王海霞.年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6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65.殷伟,任玫.钟馗[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66.孙楷第.傀儡戏考原[M].上海:上杂出版社,1952.

67.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68.李跃忠.中国影戏与民俗[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69.张冬菜.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70.郑绍荣.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71.康保成.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72.陈建森.戏曲与娱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3.郑士有,胡蝶.梁祝传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7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5.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6.王充.论衡[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7.王嘉撰.拾遗记[M].孟庆祥,商微姝,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8.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杂志[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79.柴小梵.梵天庐从录(三)[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80.高承.事物纪原[M].李果,订.北京:中华书局,1989.

81.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C]//文史(第19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

82.霍尔.谁需要“认同”?[C]//周韵,译.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

83.周宪.文学与认同[C]//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181-195.

84.莱顿.民族艺术与民间艺术中的非物质与物质遗产[C]//关祎,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26-42.

85.施爱东.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有策略:以梁祝故事结尾的生长结构为例[C]//叶舒宪,主编.神话学结构主义.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4-304.

86.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民间文化论坛,2007(1):98-100.

87.菅丰.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陈志勤,译.文化遗产,2009(2):106-112.

88.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民族艺术,2008(1):6-17.

89.向云驹.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哲学问题之一[J].文化遗产,2009(3):1-12.

90.方李莉.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以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J].江西社会科学,2010(10):186-198.

91.刘锡诚.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7.

92.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与商业化经营[J].河南社会科学,2009(4):20-22.

93.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10(3):24-27.

94.陈志勤.从地方文化到中国、世界文化的梁祝传说:兼及民俗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0(1):24-33.

95.陈志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民族国家认同:以“大禹祭典”为例[J].文化遗产,2010(2):26-36.

96.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来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5.

97.单世联.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J].天津社会科学,2005(2):24-31.

98.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学中的文化认同[J].文艺争鸣,2007(3):13-17.

99.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求是学刊,2005(5):21-26.

100.胡惠林,王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J].艺术百家,2013(4):19-25.

101.王媛.现代性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2):268-276.

102.王媛,胡惠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现状与反思[J].东岳论丛,2012(3):130-138.

103.雷秋玉.文化认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法保护[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97-103.

104.刘正爱.谁的文化,谁的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认知困境与理性回归[J].民俗研究,2013(1):10-18.

105.舒德森.文化与民族社会的整合[J].李贝贝,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5(1):79-99.

106.万建中.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以盘瓠传说为考察对象[J].广西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39-143.

107.王蓉.简析梁祝故事在国外的传播情况[J].学理论,2010(10):152-153.

108.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求是,2007(17):46-49.

109.吴其付.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以羌族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09(1):132-140.

110.阎嘉.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9):62-66.

111.余梓东.文化认同与民族服饰的流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82-87.

112.翟风俭.城市里的农村移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危机:北京城区进程务工农民与农村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查[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2):18-25.

113.张旭鹏.文化认同理论与欧洲一体化[J].欧洲研究,2004(4):66-78.

114.张祖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认同:基于端午节的源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9):50-55.

115.周大鸣.族群与文化散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16-23.

116.朱凌飞,胡仕海.文化认同与主体间性: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普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J].学术探索,2009(3):57-61.

117.马季方.文化人类学与涵化研究(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5(1):11-17.

118.马季方.文化人类学与涵化研究(下)[J].国外社会科学,1995(1):48-51.

119.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7(2):83-88.

120.左宏愿.原生论与建构论:当代西方的两种族群认同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12(3):107-114.

121.费孝通.西部人文资源的研究与对话[J].民族艺术,2001(1):8-19.

122.彭兆荣,郑向春.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背离[J].广西民族研究,2008(3):33-39.

123.薛艺兵.“非物质文化”新语境下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问题[J].人民音乐,2008(2):28-31.

124.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9.

125.陈华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7-91.

126.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传统文化与当代空间[J].文化遗产,2008(1):120-126.

127.苏蓉.文化认同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研究:以噶丹·东竹林寺羌姆乐舞为研究个案[J].大舞台,2012(2):161-162.

128.穆永强.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J].丝绸之路,2009(4):34-35.

129.辛儒.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可行性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3):49.

130.方李莉.“非遗”保护在我国所遭遇的特殊语境[N].中国民族报,2008-7-25(10).

131.余晓慧.世界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华侨大学博士论文,2011.

132.平锋.族群记忆、文化认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33.SOPER A K.Developing Mauritianness: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Heritage Values and Tourism[J].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2007,2(2):94-109.

134.HENDERSON J.Heritage,Identity and Tourism in Hong Ko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1,7(3):219-235.

135.MASSARA F,SEVERINO F.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the Heritage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3,42:108-129.

136.Marilena Vecco.A defini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From the tangible to the intangible[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0,11(3):3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