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潜艇为何装备火炮

6.早期的潜艇为何装备火炮

潜艇是以鱼、水雷等水中兵器为主的水下攻击型兵力,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及两次大战之间发展的潜艇却都装有火炮,有的竟多达三四门,口径达30~58厘米不等。当时,潜艇的主要攻击目标是水面舰船,作战样式以水面巡航为主,只有在需要隐蔽攻击时才潜入水下,所以火炮的作用还相当重要,它是攻击水面舰船和岸基目标的重要武器。

一次大战期间,德国建造了一型长96米的大型水下运输型潜艇,它由8~12人操纵,水面航速12节,水下航速7节,可运载700吨货物,除装备鱼雷外,艇上还装了甲板炮。英国建造的3艘M级潜艇,除装4个鱼雷发射管外还装备了1门12英寸口径的重炮和1门高射炮,航行时,其甲板以下游入水中,而长长的炮管和潜望镜则伸出水面。M级潜艇长296英尺(约90米),水上排水量1650吨,采用柴电动力推进,水面航速14节,水下8节。除M级潜艇外,英国还发展了两型重要潜艇:K级和X—1级。K级艇长达340英尺(约104米),水上排水量1780吨,水面航速23.5节,水下航速10节;X—1级艇是1925年建成的远航重炮潜艇,除装有6个鱼雷发射管外,还装备4门约13厘米双联装装甲炮塔炮。

法国于1934年建成“絮库夫”号重炮潜艇,它装有10个鱼雷发射管,2门8英寸火炮,还有一个可容纳一架水上飞机的机库。1928年,美国建成当时最大的潜艇“亚尔古水手”号,它水上排水量达2710吨,全长118米,装有2门6英寸火炮,4个艇首鱼雷发射管和60枚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