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时令类型

中国饮食文化的时令类型

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节日。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是由古代中国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每个节日都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

迎春饮食:春光明媚,万物生发。人们热爱春天,春天有万千气象,使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还在寒冷的冬末,人们已听见春的步伐,于是忙碌起来,迎接春的到来。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对中国人来说就是春节,是一个迎春的节日。中国人对春天的深厚感情,由春节及其它一系列节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春节大年初一,北方人以饺子为善食。饺子内还暗包钱物,用卜一年吉祥。现在事实上还是以大鱼大肉为尚,饺子是不能打发这快乐时光了。

古时元日,最初不用饺子,也不尚鱼肉,所用的食物,用现代眼光看,味道并不算太好,但却是于身于心皆有补益的健康食品。如椒柏酒、屠苏酒、胶牙饧,却鬼丸等,很有特色。

«荆楚岁时记»述及南朝时南中国人元日食俗说: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淤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

新年还有其它一些食物,也多寓吉祥之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琐碎录»说:“京师人岁旦,用盘盛柏一枝,柿橘各一枚,就中擘破,众分食之,以为一岁百事吉之兆。”

与新年食俗有关的,古时还有名为“破五”的风俗。«民社北平指南»说:“初六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

大约自唐代起,元日的大吃大喝已成风气,而且是不限初一,天天你邀我请,互为主宾。«云仙杂记»及«法苑珠林»都提到:唐长安风俗,“每至元日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

清明节前数日,古有寒食节。可能起源于古代盛行的“改火”习俗。周时有禁烟之旧制,«周礼·秋官·司爟氏»云“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为“季春将出火也,”寒食在仲春之末,清明改新火,当季春之初。要改新火,必得断旧火,寒食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既名寒食,也就是吃预先置备的熟食。«提要录»说:“秦人呼寒食为熟食日,言其不动烟火,预办熟食过节也。”

寒食节的食物以冷熟食为主,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食物不尽相同,兹列举如下:

大麦糖粥,见«荆楚岁时记»,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寒食吃麦粥,唐宋时仍很盛行。

麦糕、乳酪、乳饼,见«东京梦华录»:寒食“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最盛。

香椿面筋、柳叶豆腐,见«帝京岁时记胜»:“香椿芽面筋,嫩柳叶拌副食,乃寒食之佳品。”这是两款时味。

消夏饮食:炎夏给人们带来的欢欣,远没有阳春那么多。不过从饮食这个角度来说,夏季为人们带来的口福,倒是并不亚于春天的。重要的是这个季节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收获,收获大自然奉献的果实,果实虽没有秋天的丰硕,却透着新鲜清香之气。这果实送人清凉,助人度过炎热。人们也制成了许多传统食品饮品,为消减酷暑的煎熬精心设计饮食生活。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物,一般人只知有粽子和菖蒲酒之类,其实古代的食物还有不少,就是粽子的名目也是极多的。除粽子外,端午节物尚有烹鹜、菹龟、粉团、糯米粥、枣糕、酿梅、术羹艾酒、五毒饽饽、雄黄菖蒲酒、加蒜过水面等,大都是很精致的食饮。

粽子,古称角黍,因粽形如角状的缘故。«风土记»说:五月五日“先节一日,以菰叶裹粘米栗枣,以灰汁煮令熟。……一名粽,一名角黍。”它可能起源于史前时代的一种原始的烹饪方式,用草叶包裹食料烹烤至熟,或可称之为“苞苴”之示。现代国外少数民族仍有以蕉叶裹食进行烹煮的例子,粽子最早应属此类。

俗言寒在三九,热在三伏。六月三伏,避暑为一要事,饮食则以清暑之物为尚。«史记·秦本纪»说:“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作伏祠,”这当是伏日作节日的开始。伏日食物,以清凉为特征,主要有辟恶饼、凉冰、冰麦少、绿荷包子、绿豆汤、鳝羹、过水面、银苗菜、冰果、暑汤、新莲、烙饼摊鸡蛋等。

冰果,«清嘉录»所说的冰杨梅、冰桃子,便是冰果。又见«清稗类钞»记及:“京师夏日之宴客,饤盘既设,先进冰果。冰果者,为鲜核桃、鲜藕、鲜菱、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其凉彻齿而沁心也。其后,则继以热荤四盘。”暑汤,见«京都风俗志»:“伏日,人家有食盛馔异于平日者,谓之‘贴伏膘’。或以此日起,有合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

爽秋饮食:秋天的节日虽不是太多,却十分重要,例如中秋和重阳,古今都很重视。秋季节日的食物也很丰富,注重天产,人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

中秋仪节,先秦时代当已有之。中秋赏圆月,思新会友,风雅浪良宵。中秋节物,主要有玩月羹、月饼、桂花酒等。关于月饼«帝京景物略»则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之如莲花。……月饼月果,戚属饣鬼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家,曰团圆也。”桂花酒,见«帝京景物略»:“中秋桂饼之外,则氵卤馅芽韭稍麦、南炉鸭、烧小猪、挂炉内,配食糟发面团、桂花冻酒。”

九月九日谓之重阳,也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是春日三月三日上巳相提并论的重要秋节。重阳登高思亲,饮菊酒食花糕,在古代是极重要的节仪。重阳登高,唐宋时极盛。«千金月令»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讠燕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志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重阳时节,秋菊盛开。不仅要赏菊,还要饮菊花酒,吃菊花糕,或者吟菊诗。重阳食糕,是很重要的传统,糕与“高”同音,寓意吉祥。重阳糕品种很多,主要有菊花糕、万象糕、狮蛮糕、食禄糕和花糕等,各具特色。古代重阳节物,还有迎霜兔,酒糟蟹、羊肝饼、九品羹和毛豆等。

暖冬饮食:冬节食物也很丰富,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来从事烹饪制作,不像春夏秋冬三季关注的重点在尝新。寒冬中透着温暖,温暖出自炉中,出自餐桌,人们用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驱走严寒,温暖自己的身,也温暖自己的心。

古时极为重冬至节,甚至将它与春节相提并论。«东京梦华录»说:“京师最重冬至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冬除和冬至节食,除了上面提及的米丸和黍糕外,还有百味馄饨、冬至盘、冬至米团等。

冬至吃馄饨,还见于«岁时杂记»:“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餺饦’之说。又云‘新节已故,皮鞋底破,大捏馄饨,一口一个’。”

冬至盘,大约与春盘相类似,亦见«清嘉录»:“郡人最重冬至节,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送,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

冬至饮食氛围,依然以围炉为佳。清代杭州府,冬至家家“以牲果祀神享先,煮赤豆饭、蒸新米糕,爇栗炭于围炉。”

由于炉火熏蒸,使人易生内火,所以冬至日还要吃一种健康食物——赤豆粥。«岁时杂记»说:“冬至日以赤水豆煮粥,合门食之,可免疫气。”

旧年将去的年三十,是为除夕。古代极重除夕之夜的礼仪,人们通宵不寐,以待新年,称为守岁。周处«风土记»说,除夕“各相与赠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除夕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各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周宗泰«姑功竹枝词»:妻孥一室话团圞,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筯频教听谶话,家家家里合家欢。”这顿年饭,各地颇多讲究。

«清嘉录»说:“煮饭盛新竹箩中,置红橘、乌菱、荸芥诸果及糕元宝,并插松柏枝于上,陈列中堂。至新年蒸食之,取有余之意,名曰年饭。”«清嘉录»还提到年饭中有一款“安乐菜”,寓吉祥之意。书中说:“分岁筵中有名安乐菜者,以风干茄蒂杂果蔬为之,下筯必先此品。

总之,不同的节日,有不同品类的风味饮食,这些食物不一定非得是美味佳肴,但却含有一些特定的意义。一是象征性的,被认为可给人带来好处,带来福气;一是实用性的,被作为保健食物享用,可防病治病,健美体魄。重要的节日一般都设在季节变换之时,人体有一个适应过程,弄不好会生出一些流行病来,在这样的时候讲究饮食调治,符合现代医学与营养学原理。

【注释】

[1]张鷟«朝野佥载»。

[2]«礼记·王制»。

[3]«诗经·小雅·伐木»。

[4]«论语»。

[5]«盐铁论»。

[6]韦巨源«食谱»。

[7]吴自牧«梦粱录»。

[8]«太清中黄真经»。

[9]袁枚«随园食单»。

[10]徐珂«清稗类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