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地质构造

3.2.3 地质构造

矿区为单斜构造,地层整体向西倾斜,倾角25°~45°。对开采边坡有影响的主要断层有以下几条。

(1)F1断层:分布于矿区中南部,总体走向近南北向,断面多光滑,总体向东倾斜,倾角约87°,断层带上普遍分布有10~30cm厚的绿帘石绿泥石夹层,开采面上可见明显泥化,可能由于氧化的原因,在钻孔中泥化不明显。断面11勘探线以南向西倾斜,倾角74°~84°,断裂两侧岩石挤压破碎,局部破碎带宽达14m,其中见有矽卡岩、大理岩角砾,在7勘探线附近见断层断面波状起伏。在区内沿走向长约680m,断裂性质属压性,是区内的主干断裂,形成于成矿之前,是控制矿区地层和矿体的主要断层之一。

(2)F3断层:分布于矿区中部,走向近东西向,东段略向北东延伸,长约240m,断面平直光滑,向北西倾斜,倾角约84°。断层最明显的痕迹在于造成二长花岗斑岩位移约23m。断层控制了Ⅳ号矿体的南延和Ⅸ、Ⅹ号矿体的北延。该断层为一左行平移断层。

(3)F4断层:分布于矿区中部,走向近东西向,东段略向北东延伸,长约120m,断面平直光滑,倾角约82°,向北倾斜。断层明显造成北盘二长花岗斑岩东移、南盘Ⅳ号矿体西移约15m。断层控制了Ⅳ号矿体的北延和Ⅲ号矿体的南延。该断层为一右行平移断层。

(4)F5断层:分布于矿区西南部,走向为北西向,长约220m,断面平直光滑,倾角近于直立,略向南西倾斜。断层造成板岩在走向上直接与磁黄铁矿(风化后为褐铁矿)接触,断层带宽0.5~2.5m,其中可见2~5cm大小的角砾岩,成分主要为泥质粉砂岩、板岩,胶结紧密。断层北东盘出露灰色薄层状的变质泥质粉砂岩、板岩;断层产状220°∠83°~85°,为一正断层,该断层南东段被F3切错。

(5)F6断层:分布于矿区中部,呈北西-南东向延伸,长约760m,产状220°∠60°~86°,局部断面光滑平直。北西段见有构造透镜体和擦痕,破碎带宽达5~30m,角砾主要为板岩、变质砂岩、云母角岩、石英脉、磁铁矿,东南段泥化严重。断层除造成2勘探线东部变质砂岩与石榴石矽卡岩在走向上接触外,还把二长花岗斑岩错移了50m左右,为左行平移断层。为影响2号采坑东帮边坡稳定性最大的构造,为矿区北采坑和南采坑的分界线。

(6)F8断层:分布于矿区中部1号采坑边缘,呈北西-南东向延伸,与F6断层大致平行,长约680m,倾向南西,局部倾角近于直立,局部断面光滑平直。北西段见有构造透镜体和擦痕,破碎带宽达5~20m,角砾主要为板岩、变质砂岩、云母角岩、石英脉、磁铁矿,断层带泥化严重。为影响1号采坑东部边坡稳定性最大的构造。

除上述发育的宏观的构造外,以下包括层面在内的结构面对露采边坡的稳定性也不容忽视。

(1)层面:矿区地层为浅变质岩系,单斜构造,地层岩性主要为变质砂岩夹板岩,局部大理岩,倾向245°~295°,倾角25°~45°,层面为一天然的结构面,并被后期构造节理、风化裂隙乃至卸荷裂隙所切割和表生改造作用所改造,是影响露采边坡稳定性的主要结构面之一。此外,第四系与下伏基岩接触面、全强风化层与下伏弱风化层接触面也是矿区较大的相对连续的结构面,对露采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

(2)节理:由于区域上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活动,矿区节理极为发育,初步统计结果表明至少有以下几组较大的节理,后期的冻融等风化作用和人工采矿后的卸荷作用对浅表节理有一定的改造作用。

①组产状40°~55°∠71~78°,节理面多闭合、平直光滑,局部张开2~5mm,长度普遍>10m,线密度5~10条/m,为整个矿山边坡优势节理面之一。

②组产状260°~290°∠55~78°,节理面平直光滑,局部张开5~10mm,长度普遍>3m,线密度1~3条/m,为整个边坡优势节理面之一,在东南部H1中部形成大型纵向裂缝,断续贯通长达190m,局部泥化厚度10~20cm。

③组产状70°~95°∠35~55°,节理面平直光滑,局部张开5~10mm,泥质充填,长度普遍>3m,线密度0.5~.1条/m,为整个边坡优势节理面之一,在东南部H1分布区西部形成大型纵向裂缝,断续贯通长达50m以上。

④组产状160°~170°∠75~82°,节理面多闭合、平直光滑,局部张开2~5mm,长度普遍<3m,线密度2~3条/m。

⑤组产状290°~320°∠26~37°,节理面部张开10~30mm,长度普遍>5m,线密度2~3条/m,局部充填有0.1~0.2m厚的泥质,局部与层面一起形成追踪滑面。

(3)卸荷裂隙:卸荷裂隙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工开挖使斜坡上的岩土体卸除自身荷载而使应力释放和调整而形成的裂隙。显然,本矿区卸荷裂隙受自然地质作用相比而言明显弱于人工切坡影响作用。从H1滑坡勘察坑道观察结果表明,强卸荷带水平深度达到30m左右,卸荷裂隙多成楔形,开口普遍宽0.2~1cm,岩体松弛,多呈碎裂结构。边坡开挖后,在重力重分布及坡体应力调整的同时,坡面裸露,岩体长期暴露,受降雨加载、冻融等影响,使边坡岩体发生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加剧卸荷裂隙的发展,并对层面和前期构造节理进行改造,加剧岩体结构破坏,降低了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