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建强,骆银辉,李俊东.多手段联合方法边坡稳定性评价[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2]唐辉明.工程地质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何芳,徐友宁,乔岗,等.中国矿山地质灾害分布特征[J].地质通报,2012,31(2-3):476-485.

[4]杨天鸿,张锋春,于庆磊,等.露天矿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岩土力学,2011,05:1434-1451.

[5]李天斌,王兰生.最新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

[6]李景.紫金山金铜矿露采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坡角优化[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0.

[7]胡斌,王伟,张腾,等.露天矿最终边坡角优化设计模拟分析[J].金属矿山,2013,09:14-18.

[8]孙玉科,杨志法,丁恩保,等.中国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9]卢世宗.我国矿山边坡研究的基本情况和展望[C].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青岛:中国海洋科学出版社,1992:6-10.

[10]卢世宗译.B.B卡塔索诺夫,H.K梅斯希.国外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J].国外金属矿山,1991,1:55-57.

[11]岳境,邹继兴.露天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方案[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7,29(1):129-132.

[12]徐杨青,吴西臣.采动边坡稳定性评价理论及工程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3]卢世宗.国外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J].国外金属采矿,1981,5:32-43.

[14]孙玉科,姚宝魁,许兵.矿山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工程地质学报,1998,6(4):306-311.

[15]王思进,黄鼎城.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16]冶金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等.高陡边坡工程及计算机管理技术研究[S].1996.

[17]张四维.我国露天矿边坡工程研究成果与进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06:98-101.

[18]刘浩,韩晶.MATLAB R2014a完全自学一本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9]冯军,吕和林,王成华.普氏理论在确定抗滑桩间距中的应用[J].中国铁道科学,2003,24(6):79-81.

[20]郑磊,殷坤龙,简文星,等.抗滑桩设计中关于确定桩间距问题的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6:71-74.

[21]周德培,肖世国,夏雄.边坡工程中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2004,26(1):132-135.

[22]董捷,董荣书,冯国建.抗滑桩锚固段岩体的破坏模式及其有限元分析[J].贵州地质,2005,22(2):206-209.

[23]胡新丽,李长冬,王亮清.抗滑桩截面经济优化设计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2007,2(3):71-75.

[24]中国地质调查局.《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S].北京:中国标注出版社,2006.

[25]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6)[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6]唐辉明,等.京珠高速公路湖北大悟段岩质高边坡优化设计与施工工艺研究[R].湖北省京珠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2001.

[27]夏元友,孙锡民,蒋超,等.含弱面岩质路堑边坡坡角优化设计方法及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0):25-26.

[28]冯锦艳,王金安,蔡美峰.露天高陡边坡角优化设计及稳定性分析[J].中国矿业,2005,14(4):45-48.

[29]曹兰柱,贾兰.露天矿深部境界陡帮开采最终帮坡角的确定[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25-27.

[30]杨彪,廖江南,吴秀琼,等.大型复杂露天矿山开采境界动态优化技术研究[J].工程设计与研究,2009,12:1-6.

[31]王海军,王青,顾晓薇,等.露天矿最终境界的优化研究[J].矿冶,2010,20(4):33-37.

[32]于文章,戴晓江.居于3DMINE软件系统的露天矿境界研究及应用[J].矿冶,2011,20(4):25-37.

[33]李云,杨珊,钟福生.基于有限元与极限平衡分析的露天矿边坡角优[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2):145-150.

[34]刘强.松树南沟金矿露采高陡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与优化的系统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4.

[35]姜立春,吴爱祥,李青松,等.基于陡帮开采的新型安全清扫平台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8):1263-1269.

[36]谷飞宏.露天矿山岩质边坡台阶的平台宽度优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5,51(5):42-44.

[37]岩土工程手册编写委员会.岩土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8]常建平.边坡与地基基础工程[M].内蒙古:内蒙古科技大学.2017.

[39]王家臣,孙书伟.露天矿边坡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18—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41]中国冶金建设协会.非煤露天矿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T51016—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42]孙玉科.矿山岩体工程的系统工程[J].工程地质学报,1996,4(4):7-14.

[43]孙玉科,姚宝魁.我国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地质模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53,2(2):67-76.

[44]王军怀.赤平投影制作[R].武汉: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2005.

[45]陈祖煜,弥宏亮,汪小刚.边坡稳定三维分析的极限平衡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1,23(5):525-529.

[46]弥宏亮,陈祖煜,张发明,等.边坡稳定三维极限分析方法及工程应用[J].岩土力学,2002,23(5):649-653.

[47]朱大勇,钱七虎.三维边坡严格与准严格极限平衡解答及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8):1513-1528.

[48]朱大勇,钱七虎,周早生,等.岩体边坡临界滑动场计算方法及其在露天矿边坡设计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5):567-572.

[49]郑宏.严格三维极限平衡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8):1530-1537.

[50]陈祖煜.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极限平衡法[D].北京:清华大学,1991.

[51]陈祖煜.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方法、程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80-81.

[52]朱大勇.边坡临界滑动场及其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1997,19(1):63-69.

[53]朱大勇,钱七虎,周早生,等.基于余推力法的边坡临界滑动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32(3):667-670.

[54]朱大勇,周早生,等.边坡全局临界滑动场(GCSF)理论及工程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1999,18(6):66-72.

[55]祝玉学,张绪珍,潘孝连,等.露天矿边坡设计中的可靠性分析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0.5(6):42-46.

[56]祝玉学,鲁兆明.露天矿边坡可靠性分析的随机有限元法[J].有色金属,1992.44(1):16-21.

[57]李文秀.Fuzzy理论在采矿及岩土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58]李文秀,梁旭黎,梅松华,等.动力影响下山区露天矿合理边坡角的确定[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7):2949-2953.

[59]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60]刘思峰,郭天榜,党耀国.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1]马莉,王国辉.灰色系统理论在滑坡预测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1995.25(7):14-17.

[62]于波,菜美峰,乔兰.灰色建模理论在峨口铁矿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15(2):125-127.

[63]曾泰.灰色系统理论在露天矿边坡岩体变形预测中的应用[J].露天采矿技术,2013.5:16-25.

[64]肖传文,张奇志,顾兆岑,等.边坡最小安全系数的遗传算法[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12(2):143-147.

[65]温新丽,郭强.改进遗传算法在边坡稳定非圆弧滑动面搜索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院学报,2007.19(4):52-54.

[66]杨志刚,刘建刚,杜明亮.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J].西部探矿工程,2007,2:14-18.

[67]夏元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方法[J].岩土力学,1996,17(3):27-33.

[68]卢才金,胡厚田,徐建平.改进的BP网络在岩质边坡稳定评价中的作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3):303-307.

[69]向超文,段祥宝.一种分析边坡稳定性的新型方法[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20(2):26-29.

[70]陈伟华,乔登攀,张磊.BP神经网络在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矿冶,2012,21(2):26-29.

[71]祝玉学,张绪珍,王国中.露天矿边坡优化设计法[J].岩土工程学报,1989,11(3):11-21.

[72]张东明,尹光志,许江,等.多台阶山坡露天矿边帮稳定性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73]中国地震局地质物理研究所,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S].北京:中国标注出版社,2015.

[74]殷晓红,刘庆元.地下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湖南冶金,2000,5:31-33.

[75]周罕,徐则民,吴吉民.水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及防治措施[J].工程建设.2008,40(2):23-27.

[76]林忠明.高陡岩质边坡开挖卸荷损伤特征初探[J].岩土工程,1989,11(3):11-21.

[77]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79-85.

[78]黄润秋,林峰,陈德基,等.岩质高边坡卸荷带形成及其工程形状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1,9(3):227-201.

[79]舒大强,何蕴龙,董振华.岩质高边坡开挖爆破震动荷载及其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工程爆破,1996,2(3):39-43.

[80]周昌盛,杜竞中,郭增涛,等.露天矿边坡稳定[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81]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82]岩土工程手册编委会.岩土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83]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84]谭文辉,谢谟文,蔡美蜂.复杂边坡稳定性的二维与三维分析[J].岩土力学.2005,26(S2):49-51.

[85]郑颖人,赵尚毅.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土坡与岩坡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9):3381-3388.

[86]郝建云,赵 欢.基于强度折减法的不同坡角边坡稳定性分析[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3,03:1-4.

[87]刘 强,胡 斌,蒋海飞,等.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露采边坡稳定性分析[J].金属矿山,2013,05:49-52.

[88]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GB50771—2012)[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89]中国冶金建设协会.《冶金矿山采矿设计规范》(GB50830—2013)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90]柴波,殷坤龙.顺向坡岩层倾向与坡向夹角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3):628-634.

[91]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92]刘强,胡斌,蒋海飞,等.改进的边坡楔形体破坏定性分析方法[J].人民长江,2013,44(22):69-71,78.

[93]房定旺.我国非煤矿山高边坡安全监控技术现状与展望[J].中钢马矿院.2009,7:10.

[94]中国煤炭建设协会.《煤炭工业露天矿边坡工程监测规范》(GB51214-2017)[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

[95]贺跃光,朱建军.露天矿边坡移动监测方法[J].新疆有色金属,2002.

[96]何满潮,中国典型工程边坡(矿山工程卷)[M].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6):1081-1090.北京:煤炭工业工业出版社,2008.

[97]林宏智.露天矿边坡监测的现状与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1995,23(7):51-54.

[98]李海蒙,李军财.国内外矿山边坡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J].中国矿业,2006,15(4):46-47,54.

[99]中国地质调查局.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100]中国地质调查局.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101]何满潮.滑坡地质灾害远程监测预报系统及其构成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6):1081-1090.

[102]孙光林,陶志刚,宫伟力.边坡灾害监测预警物联网系统及工程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46(2):285-291.

[103]王清标,蒋金泉,齐银山,等.基于振弦传感技术的高性能锚索测力系统开发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增2):3981-3987.

[104]吴立,陈建平,舒家华.爆破地震效应的实质及安全距离和破坏标准[J].地质勘探安全,1999,2:21-23.

[105]宋光明,陈寿如,史秀志.露天矿边坡爆破振动监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0,4:24-27.

[106]菜路军,马建军,周余奎.大冶铁矿东露天高陡边坡爆破震动监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2(29):51-54.

[107]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10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地下水监测规范(SL183—2005)[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0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规范(GB/T51040—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110]水利部水文局.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2015)[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