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洪涝灾害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众多支流多为扇形网状水系结构,洪水集流迅速。古淮河曾经是山秋区植被良好,平原区沟洫体系完整,排水通畅的独流入海河道。12世纪以前,流域洪涝灾害记载较少。但随着人类历史经济活动的发展,自然地理的变化,改变了自然生态平衡,河系历经变迁,洪涝灾害不断发生。特别是1194年黄河侵淮、夺淮入海长达近800年的漫长历史,加上战争的破坏,更使淮河洪涝灾害频繁。
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里,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水灾350次,不足两年一次。黄河夺淮初期的12、13世纪,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35次;14、15世纪每百年水灾75次;16世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450年里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50年中,流域洪涝灾害更为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54、1957、1975和1991等年份发生较大洪涝灾害,约10年左右发生一次。历史时期令人瞩目的有1593年流域性大洪水、1730年沂沭泗大洪水。本世纪以来,有1921、1931、1954、1991年流域性大洪水和1968年淮河干流上游、1969年淮南史淠河、1957年沂沭泗、1975年洪汝河、沙颍河大洪水等灾害。
淮河上游干流及其南部山区,河道坡度大,汇流时间短,洪峰水位高,历时短。当淮北支流洪水,泄洪入淮河干流时,与淮河上游干流及其淮南山区洪水遭遇,而在淮河干流形成特大洪水。古代历史上《史记》中有“荡荡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的记载。据历史洪水调查资料表明,襄城1612年洪水,推算流量5060立方米每秒,1632年洪水流量为5160立方米每秒。史志资料中,从灾情描述上统计:清朝前特大洪水21次,清朝特大洪水3次,民国时期以1931年洪水最大。
淮河中游历史上洪水频繁,大别山区的淠、史河上游洪水,频率较高,特大洪水的1850年,淠河东源白莲崖、磨子潭、佛子岭最大流量分别为7800、8840、12900立方米每秒。该年洪水为淠河历史最大洪水。淮北支流中上游平原地区洪水多系黄泛洪水。历史上淮河中游洪灾多在城市洪水记述中反映。
淮河下游地区是淮河流域洪涝重灾区之一。据统计每年7~9月份往往出现洪、涝、潮、台多灾并发。黄河夺淮期间黄河洪水更加重了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历史记载从10~20世纪上半叶,每世纪平均水涝22~25次,洪涝灾害多发地区为宝应、东台、兴化、阜宁等地。
清初归海坝建成后,每次淮河大水开坝后里下河都是一片汪洋。《冬生草堂诗录·避水词》中描述里下河水灾悲惨情况“一夜飞符开五坝,朝上屋顶已牵船。田舍漂沉已可哀,中流往往见残骸”。据统计,1796~1850年的54年中有28年开归海坝93次,平均两年有一年开坝;1850~1938年的88年中有19年开坝39次,平均四年有一年开坝。新中国成立以前,淮河洪水决溢时,苏北高宝胡、里下河地区长期处于水患之中,里下河实际成为滞蓄洪区。此外,这一地区还受沿海风暴潮的威胁。1939年8月海啸突袭沿海大喇叭口、双洋(现射阳县境内)一带,引起的潮灾也十分突出当年海潮内侵,卷走13000多人,溺死海中。
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1~19世纪,大小洪灾及久雨涝灾120次。由于沂沭泗地理特点洪涝情况不同,在120次中,南四湖湖西区52次;南四湖湖东区29次;沂沭泗河区39次。
据历史资料记载,1593年淮河全流域及1730年沂沭泗水系发生近500年来最大的洪水。
淮河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洪水灾害:
一、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
四月初至八月,淮河流域淫雨不止,七、八月间又发生多次强大的暴雨,洪涝灾害异常严重。据文献资料记载,流域内各支流、干流等地区120多个州县受灾。尤以淮北平原地区灾情最为严重,“平地水深丈余”,“舟行树梢,人栖于木,”“大水进城关市几没。”由于淮河大水,又受黄水顶托,排泄不畅,“高堰决高良涧、周家桥等二十二口,高宝诸堤决口无算”。
据《明实录》记载:“自五月以来大雨倾注,河流漫溢”、“黄淮两河先后决口,黄河决于山东单县黄固口,淮河决于洪泽湖东岸高家埝之高良润、团家桥等二十二口”。汝阳“雨若悬盆,鱼游城关”。新蔡“平地水深数丈,……凡人物房屋冲陷殆尽,无麦无秋禾”。上蔡“春夏淫雨,入秋更甚”。固始“雷雨大作,水漫山腰,人畜随水而下”。阜阳“八月八日水自西北来,奔腾澎湃,顷刻百余里陆地丈许,舟行树梢”。鹿邑“夏五月连雨至九月,麦禾具不登”。凤阳“淮河涨,平地引舟,大水进城”。盱眙“水漫泗州”。宿州“州境半为泽国”。荷泽“五月大雨至八月禾尽没”。曹县“大雨,自四月至八月不止”。曹州府“五月大雨决单县黄固口”。邳州“五月大雨,邳城陷水中。六月,邳州、宿迁溺死人无算”。丰县“夏霖雨三月,人食木皮,次年春,瘟疫大作”。高邮“高宝诸堤决口无算,明年尽塞”。宝应“淮水决高堰,……没田庐人畜,死人无算”。
在全淮河流域大雨,淮河、黄河决口的情况下,从“徐州至扬州间,方数千里,滔天大水,庐舍禾稼荡然无遗”。这是淮河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大水灾。
二、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年),沂沭泗水系发生大洪水
1730年沂沭泗水系6~7月长期淫雨,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莒州志》记载:“夏五月初旬阴雨连绵四十余日。六月十九日大雨如注七昼夜,无一时止息,二十四日洪水横流,东至屋楼,西至浮来,接连四十余里,平地深渊。二十五日冲毁城垣,城门北关只存房屋七间,淹死五六千人。……乡区村庄坟墓骸骨随波而起,沙压良田,沧桑尽变,人畜漂没,不可胜言。”《沂水县志》记载:“六月十九日大风雨,沂水溢,淹田禾庐无算”。“沂沭两河大决于沂水、莒州、临沂、郯城、大溜直注邳(县)、宿迁、苏北一带尽成泽国”。《滕县志》:“大水,米贵如珠,藻满市,人相食”。《定陶县志》:“夏雨连绵,至七月雨如倾盆,遍地皆水,墙垣多坏。(雍正)九年春,民多逃亡”。《山东省历史洪水调查资料》记述:“是年六月十九日暴雨,自江苏赣榆县,经山东省日照、莒县、沂水、临朐,东南西北走向,暴雨中心在沂沭河上游沂蒙山区,历时长,强度大,范围广,灾情重,群众传说至今,在沂河、沭河、弥河、淄河等河道均调查到这次洪水。
据调查估算,这次洪水,沂河在沂水许农湖乡赵家楼洪峰流量为17500立方米每秒,临沂市西朱旺洪峰流量为30000立方米每秒。沭河至临沭县大官庄洪峰流量为15300立方米每秒。是近500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三、1921年洪水
1921年淮河流域由于连续两个月以上的长期降水,形成了全流域的大洪水。该年7月份至9月底,淮河干流长期处于高水位、大流量行洪状态,全流域上、中、下游普遍成灾,沂沭泗洪水灾情也很严重。根据当时淮河流域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灾情调查统计资料,农田淹没面积近4973万亩,灾民760余万人,财产损失2.15亿银元。其中以安徽、江苏两省灾情最重。
四、1931年大洪水
1931年6月下旬至7月底,淮河流域不断出现持续长时间的大雨和暴雨。降水超过500毫米的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其中超过500毫米的面积为5.1万平方公里,超过700毫米的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淮河干流6月下旬开始涨水,7月底、8月初相继出现最高洪水位。当年里运河开启归海坝3处,东西堤溃口80多处,里下河地区尽为泽国。
1931年淮河流域灾情极为严重。边及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100多个县。据统计,全流域淹没农田7700余万亩,受灾人口2100多万,死亡人数75000多人。灾后瘟疫流行,急性传染病蔓延城乡,仅江苏省高邮县统计死于瘟疫的就有数千人。经济损失高达5.64亿银圆。
五、1938年黄河花园口扒口
1938年日军占领徐州继续西侵。国民党政府企图阻止日军前进,于6月2日和6日,先后在黄河赵口和花园口扒开黄河南堤。赵口汛后淤塞,但花园口至11月12日口门冲宽400余米。花园口决口历时9年,至1947年3月堵口才完工。
据1938年当年统计,淮河流域受灾面积共5.4万平方公里。灾情较重的44县(市),其中河南20县,安徽18县,江苏6县。许多县淹地1米以上。共有391万多人外逃,9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占原有人口的4.6%,经济损失达10.92亿银圆。
六、1954年全流域洪水
1954年淮河洪水为江淮梅雨所造成。当年5月中旬发生一次较大暴雨,暴雨中心地区雨量达300~350毫米,6月暴雨中心雨量400~500毫米,中心位置在淮南、史淠河上游。7月份,流域内有5次降雨过程,流域内面平均雨量513毫米,为多年同期平均雨量的3~5倍。700毫米以上的雨区范围约4万平方公里。
1954年淮河洪水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河南省合计85县市受灾,其中淮滨县几乎全县淹没,淹农田1342万亩,倒房30万间。安徽省2620万亩农田受淹,倒房168万间,死亡1098人,死畜1052头。江苏省淹没农田1063万亩,死亡832人。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连续暴雨各河水位猛涨,内涝严重。
七、1991年淮河大水
1991年6~7月,淮河水系发生了两次大洪水。沿淮及里下河地区各主要控制站接近1954年洪水,有的甚至超过了1954年。
5月份开始,淮河流域降雨偏多。6月中旬,流域中南部普降暴雨,雨量200~400毫米,蚌埠暴雨中心1小时雨量101毫米,为200年一遇。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中旬,淮河水系再降大到暴雨,沿淮淮南雨量300毫米,大别山区、淮河下游及里下河地区雨量400毫米,暴雨中心点吴店站雨量为1125毫米。
1991年严重的洪涝灾害,给淮河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全流域受灾耕地8275万亩,其中79%为涝灾,成灾6024万亩,受灾人口5423万人,死亡500多人,倒塌各类房屋196万间,损失粮食132亿斤,减少粮食约316亿斤,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京沪、淮南、淮阜铁路多次中断,大部分公路干线被淹没,数千家工厂被洪水围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造成的间接损失及滞后影响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