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赤潮危害
中国海洋赤潮频发危害加剧陆源污染是罪魁祸首
近年来,中国海洋赤潮频发,危害加剧。海洋专家分析,这与陆源污染加剧直接相关。
据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介绍,2004年五月份全国海域发现赤潮三十四起,其中黄渤海三起,东海三十一起,累计超过一万平方公里。六月中旬,渤海海域发现大面积有毒赤潮,目前仍在持续。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马德毅说,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近年来中国海洋赤潮频发与中国的快速工业化过程以及大量剧烈的农业开发活动有关。不断加重的污染、水土流失使赤潮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强度越来越强。
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农业耕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而据有关专家分析,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率仅为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都将随着水土流失最终到达河流和海洋,对海洋造成污染。而海洋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如果海洋养殖不能科学布局,也会成为赤潮发生的温床。
每年四月到十月是赤潮多发期。陈连增说,为做好全国赤潮防灾减灾工作,国家海洋局征加大赤潮监控力度,加强陆源污染监测,实施应急防范措施,加强赤潮灾害防治科学和技术的综合性研究。并规范赤潮信息发布行为,防止引发社会动荡和公众的不安。
海洋赤潮主要会对水产养殖和捕捞业造成较大损失。目前还没有技术手段消除大规模赤潮的爆发。目前,国家海洋局在全国重点海域建立了三十三个赤潮监控区,开展高频率、高密度的监视监测。
中国近20年沿海危害较严重的赤潮事件
渤海
1998年9月18日-10月15日,5000平方公里,范围遍及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渤海中部海域,见图1及卫星图片1造成经济损失约5亿元。
锦州湾东部1998年9月18-30日,3000平方公里,叉角藻。
天津新港外2公里处1998年10月3日,800平方公里膝沟藻、叉角藻。
锦州湾东部1998年9月18-30日,3000平方公里,叉角藻。
天津新港外2公里处1998年10月3日,800平方公里膝沟藻、叉角藻。
渤海1999年7月13日,渤海发生当时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赤潮,面积6300平方公里。
河北省沧州市岐口附近海域,老黄河口附近海域1999年7月初起,约2000平方公里。
河北省黄骅沿岸海域1989年8-9月,涉及沿海7个县市,甲藻类,经济损失约2亿元。
烟台四十里湾扇贝养殖区1998年8-9月,170平方公里,红色裸甲藻,由于严重缺氧,导致下层笼养扇贝、底栖生活的海参和鲍鱼大量死亡,少数地层鱼类也窒息而死。
东海
长江口外海域1987年6月30-7月14日,约1000平方公里,中肋骨条藻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1988年6月13-17日,1400平方公里,夜光藻,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1988年7月17日前后,1700平方公里,夜光藻,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广东湛江港内湾1980年5月17-23日,萎软几内亚藻,海面漂浮死鱼,造成渔业减产。
福建闵东三沙海区1981年9月28-29日,夜光藻,几千亩养殖牡蛎死亡和引起海带配子体和幼苗孢子病变,导致幼苗溃烂死亡。
浙江中部沿海1986年5月,24-26日,700平方公里,角藻、夜光藻,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浙江枸杞海域1987年8月14日前后,大片海域夜光藻、海湾扇贝大量死亡,未分笼养殖的大小鲍鱼全部死亡,岩礁上的部分贻贝也出现死亡。
浙江东部海域1990年5月上旬至中旬,7000平方公里,大量鱼、虾、贝死亡。
北起福建泉州湾南至广东汕尾1997年11月中旬至12月底数千平方公里的近海与内湾水域棕囊藻,鱼类大量死亡。
南海
南海大鹏湾盐田海域1991年3月20日,海洋卡盾藻,海面出现死鱼,水产养殖基地及个体养殖户几十万尾鱼苗死亡。
香港吐露港1980年9月,致死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并影响该地区的旅游业。
香港水域1987年夏季,大片海域致死鱼类达120吨,损失达2.4万英镑。
粤港海域
1998年3-4月,米氏裸甲藻,自香港西贡海面向西从吉澳、贝澳、塔门、深湾、南丫岛到长州等特大面积,见卫星图片3,造成大量鱼苗及养殖鱼死亡,其中包括名贵鱼种石斑鱼等,共损失达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