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庆阳为华夏部落始祖轩辕黄帝发祥地,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陇东腹地。庆阳西北与宁夏接壤,东南与陕西毗邻,总土地面积27 119平方千米。庆阳有粗犷雄浑的高原风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垂裕后昆的革命传统,曾以陇东粮仓闻名遐迩。天工神斧为庆阳地区凿就了一幅奇特的黄土地画卷。葱郁苍翠的子午岭屏障区东,高耸险峻的六盘山兀峙区西,北部丘陵起伏接天,南部平原平畴连绵,全境呈一簸箕形状,故有陇东盆地之称。这里有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观:入河沟仰视,是山无疑;然登上山坡,极目却是一马平川。在平原、丘陵、梁峁之间,流淌着马莲、四郎、葫芦、蒲、洪五条主要河流,其间形成的河流滩地和河谷坡地也别有一番景致。合水县的太白乡,地处子午岭东麓,滩涂宽阔,气候湿润,一畦畦稻田织锦披秀,一洼洼鱼塘晴映碧空,素有小江南之称。庆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天严寒,夏少酷热,秋季多雨,日照充足,配以钾钙含量较高的松软的黄土地,给农作物和林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冬小麦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也是庆阳人民的主食。夏季小麦成熟,川原上下,麦浪泛金,香飘阡陌。这时,不管走到哪家农舍,好客的巧妇们总要用新麦磨的白面蒸出“白软香”的蒸馍,擀出“薄细光”的面条,献给客人,使人记忆良深。

庆阳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人类出现以前,这里就成为许多动物的生存之所。1973年,合水县出土了驰名中外的黄河古象,还发现了与黄河古象同期生存的鸵鸟、双峰骆驼、长鼻三趾马、原脊象、鼢鼠和羚羊化石。人类在远古时期就在这块黄土地上留下了生栖的足迹。中国最早出土的第一块旧石器,就出土于华池县的赵家岔村。后来不断发现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遗址。经考证,2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从事狩猎和采集活动。到了4000 年前,传说黄帝轩辕氏在此师从歧伯,合著《内经》,并命岐伯“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夏、商时代,庆阳属禹贡雍州之域。周朝以前,生活在陕西扶风一带的周族部落,由于太康之乱,后稷之子不窋失官,率族人“奔戎狄之间”的北豳(在今庆阳),“教民稼穑”。后历经鞠陶、公刘三代,使“周道之兴自此始”,创造了灿烂的周文化。

庆阳地区是原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区内的革命根据地包括现在的环县、华池、庆城、合水四个县和正宁、镇原、宁县的一部分,占全区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六。火热的革命斗争,培育了火红的老区文化,庆阳人民创作的歌曲《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唱遍边区,响彻全中国。

周文化对庆阳民俗和群众文化的影响深远,在民间文艺活动中,至今还保留着周文化的痕迹。庆阳民间艺术主要种类有剪纸、皮影、刺绣、石雕、面塑、民歌、书画、舞蹈、戏剧、器乐和众多的故事传说。刺绣、剪纸、皮影、道情、民歌称为庆阳五绝,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赞誉。

2006年5月,庆阳香包绣制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在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2号塔的第六层塔体内发现一件保存完整的香包刺绣品,据考证,这件香包刺绣品距今已有850多年。

千岁香包:这件香包刺绣距今近千年,故称其“千岁香包”。莲叶盖手包造型,玛瑙玉石带链装饰,黄褐织锦底料,彩色丝线绣莲花海棠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