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图案的文化意蕴

第七章 庆阳香包图案的文化意蕴

庆阳香包除了具有美化生活、日常实用、端午节佩带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生殖崇拜、阴阳平衡、祈福纳祥四个方面。

一、图腾崇拜是古代先民们原始的宗教信仰之一,龙、凤、麒麟、蛇、鹿、鹰、青蛙、螃蟹、狗、马等动物都曾作为原始的图腾崇拜物。这在庆阳香包绣制品中有突出的反映,出现较多的有虎、蛇、蛙等形象。

1.虎图腾崇拜

虎图腾和虎崇拜早在伏羲时就有存在。人们将虎视为部落氏族的图腾就是希望得到虎强大的庇佑,以抵御动物的侵袭。据《周礼》记载:当时已在大门上画着猛虎,有用其守门、御除凶险和接纳吉祥的习俗。在《山海经》中也有“虎与神荼郁垒同画在门上避鬼邪”的记载。由此形成了虎文化现象。

庆阳民间“虎”文化的表现最多,除了虎头鞋、虎头帽、虎头背心、虎头肚兜之外,还有给小孩压惊的虎枕和护手用的虎头袖头。《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貂、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许多学者认为,虎可能是黄帝部族的图腾。因此,陇东民间这种“虎文化“有可能是黄帝部族虎图腾的衍变。另外,陇东在历史上一度是戎、羌等古老民族的生息之所。据考证,羌人以虎为图腾。陇东人崇虎,也许与羌人的虎图腾崇拜有关。

儿童虎头帽

五毒肚兜

民间百姓之所以崇尚虎,主要是因为虎具有以下象征意义。首先,虎的形象威风凛凛,是勇猛威武、力量强大的精神代表。它自古以来就被统治者作为骁勇善战的军队旗徽与勇士象征。到春秋战国时,虎符就是最高军事权力的象征,掌管虎符就是掌握军权。因此,虎的威猛勇敢也逐渐在民间广为流传。其次,尚虎的观念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将虎作为了吉祥纳福的装饰和吉祥物。陇东民间艺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慧才智,倾尽心智去塑造它。他们所创作的虎纹样服饰品带有质朴的民间趣味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农村妇女们对虎形象的钟爱,其实更多的是表达了她们对自己孩子的爱护之情。孩子出生后就穿虎肚兜,戴虎头帽等。把孩子们打扮成虎娃娃,以此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像小老虎一样生机勃勃,健康茁壮地成长。母亲们将满心的希望和祝福倾注于一针一线之中,因此上出现了许多虎纹样服饰。

人们通过对虎的艺术化处理,而传达趋邪避凶的情结。在人们心目中,虎可以保佑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可以抵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一切凶险疾恶的侵扰。虎纹样与其他不同纹样的组合使用也拓展和丰富了陇东儿童服饰上的题材范围和文化内涵。儿童虎纹样肚兜,虎纹样与“五毒”组合使用,所有的纹样都以圆形为基本平面造型形式进行分布。通常虎处在整个纹样的中心位置,是整个画面的核心。从这些虎与“五毒”组合使用的肚兜中不难看出,虎的造型一般都仰首怒吼,张口前扑,前爪高扬,尾巴上翘,作捕食“五毒”状。在虎的脚下都压着一条蜷曲的蛇,以此来显示虎降服鬼怪邪恶的神威。创作者将“五毒”以圆形的方式环绕在虎纹样的周围,形成一个圆形的纹样,代表“天圆”之意。五毒动物造型各有特点,大小均衡且疏密有序,都统一在以虎为中心的圆形范围里。这种组合构图的特点是,整个画面构图饱满,色泽华美,构思巧妙。这种类型的虎纹样肚兜,注重虎与其他动物的动态,以营造整体氛围。民谚云:“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民间百姓为了防止蝎子、蜈蚣、蟾蜍、蛇、壁虎等有毒害的动物昆虫侵袭儿童,便用虎纹样造型来震慑五毒。常见的动物组合还有如虎与蛙、虎与猴、虎与鱼、虎与蝶等各种造型,种类繁多。

福寿三多肚兜

虎与植物纹样的组合也较常见。其中虎与石榴纹样的组合以及虎纹样与佛手纹样的组合最具有代表性。制作者把虎纹样与象征“三多”的佛手石榴桃纹组合,“三多”比拟“多子、多福、多寿”。石榴花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比喻家人十分贴切。虎和石榴纹样组合的儿童肚兜中,石榴花纹样通常位于虎纹样的上方,石榴果实硕果累累。有单支的石榴纹样,也有成双成对的石榴纹样,但都花开茂盛,色彩渐变,层次丰富。

虎纹样在陇东儿童服饰上的图案造型讲究在似与不似之间,同时,它注重纹样的形态、气韵、意趣三者的结合。

虎包

2.蛇图腾崇拜

庆阳民间,蛇的形象不仅出现在“五毒”香包绣制品中,还出现在剪纸、民间信仰与传说中。人们对待蛇的感情十分复杂。陇东人普遍认为,蛇是神虫,是“地胆”。民谚说:“天有心,地有胆。”又说:“一亩地,三根蛇。”老百姓认为,如果我们伤害了蛇,地就会失胆,不长庄稼,生产歉收。还有人认为,蛇能断而复生,死后还会复活报仇,所以陇东人是忌讳伤害蛇的。事实上,这种把蛇崇拜和土地等生产资料联系起来的说法,是万物有灵的原始认识观念和农耕文化意识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古人对蛇崇拜的心理。那为什么绣有蛇图案的服饰要在端午节穿戴,而不在其他节日呢?据考证,古代端午节就是原始先民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也就是祭龙的节日。“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做‘龙’”。所以《史记》上说黄帝是人首蛇身,又说是黄龙体,龙体即蛇身。至今陇东民间仍把蛇称为小龙,并有不得伤害蛇的禁忌。另外,当地风俗认为,农历五月初四是海龙王向人间撒药之日,这天夜里至端午清晨,人不能喝井里的水,也不许从井里打水,认为那样会“吊出龙儿子”。庆阳有关龙的香包绣制品也很多,龙被绣得栩栩如生。龙系列香包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上苍赐福的心愿。陇东民间的蛇,是先民的图腾和保护神,端午服饰“五毒”中之蛇,与古代龙(蛇)图腾的祭祀有关。

龙挂件

3.蛙图腾崇拜

五毒之中能与蛇平起平坐的是青蛙。青蛙除在五毒肚兜中出现之外,还常见于枕顶刺绣、耳枕、荷包、挎包等物上。

据考古发现,蛙图腾确实存在过。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彩陶中,就有许多蛙形的图案。考古学家证明,这种图案是当时“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大地湾距离庆阳并不远,均属仰韶文化区域,因此,庆阳香包绣制品中有关蛙的形象,极有可能是古仰韶文化的遗存物,是远古图腾崇拜流传至今的证据。

总之,庆阳香包绣制品中反映出的远古图腾崇拜的痕迹是比较明显的,只是由于历史的久远,人类的进化,图腾崇拜的古老习俗今天已难以找到。

蛙耳枕

二、表达生殖崇拜这一主题最多的是婚俗中用到的绣制品。

喜鹊登枝枕顶

这一主题的庆阳香包绣制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具体品种有老鼠娶亲、生命树纹样香包、娃娃戏葫芦、老鼠吃葡萄、老鼠吃南瓜、兔吃白菜、猴吃桃、鹰踏兔、鹿衔草、孔雀戏牡丹、凤凰戏牡丹、喜鹊登枝、蛇盘兔、猫儿卧莲、八鱼闹莲、鸳鸯戏水、蝴蝶闹金瓜、蝴蝶扑莲瓶、刘海戏金蟾、心心相印、百年好合、鱼钻莲、鸳鸯钻莲、连体鸟、连体鱼、连体虎、鸟头鱼、虎头鱼、莲生贵子、麒麟送子、鸳鸯长命壁挂、露子豆角、葫芦、多籽石榴、锦鸡戏牡丹、游龙戏凤、鱼耳枕、喜上梅梢、鼠咬天开、蝉针葫芦等。在香包鱼儿钻莲中,鱼是男性的象征,莲是女性的象征。更为隐秘的是鱼和莲是作为男女性器官的象征而出现的。双鱼戏莲枕顶、香包、挂件,莲花多瓣,为女阴的象征。摆尾的双鱼为男阳的象征。双鱼嘴衔莲茎,表现了远古初民讴歌男女交欢、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观念。花在文学中,特别在民间文学中,与女性有不解之缘。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作品中,文人们往往以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喻女性。陇东婚俗绣品中鱼儿钻莲、孔雀戏牡丹中的莲花、牡丹都是作为女性的象征出现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以花象征性是很平常的事。”可以看出,被作为生殖崇拜对象的客体,既有动物,也有植物。前者主要有鱼、蛙、老鼠、螃蟹、蝎子等,后者主要有石榴、葫芦(瓜)、莲、葡萄等。这些动植物的形象,有时单独出现,如鱼枕、螃蟹枕、石榴枕,但大多是以两两组合的形式出现,如鱼儿钻莲、刘海戏蟾、老鼠吃葡萄、老鼠搬金瓜等。除此之外,人们往往喜用两种动植物的关系来表现男女爱情和夫妻生活。

三、阴阳平衡

庆阳香包绣制品中作为婚俗代表的刺绣品是新婚男女的肚兜、绣花鞋垫、绣花枕顶。图案多以孔雀戏牡丹、鸳鸯戏水、鱼儿钻莲为主。表面看来,似乎是人们对花鸟的随意组合,但实际上,都是以男女性生活为隐喻的。过去人们思想封建保守,结婚时年龄又小,加上封建正统观念“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青年男女对性知识知之甚少,母亲希望他们结婚后早生孩子,多生孩子,但又不好直言明说,因此,就想方设法通过间接的手段来暗示。如孔雀戏牡丹,前者主动,代表男性;后者被动,代表女性。孔雀开屏是最艳丽迷人的,据说,它一般只有交尾期才出现,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异性。大量的考古证明,中国古代先民往往以山和鸟作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在陇东,民间把孔雀、凤凰视为鸟王,用它作为男性性器官的象征是很明显的。下面对庆阳香包绣制品中常见的鱼、石榴、葫芦三种形象进行具体的分析解读。

1、鱼

鱼的形象遍布于庆阳香包绣制品中。闻一多先生在其《说鱼》一文中说,人们以鱼作为配偶的象征,主要是由于鱼旺盛发达的生殖能力。他还进一步指出,世界各种古老民族中,大多都有过对鱼的崇拜。因为原始部落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像鱼一样繁衍生息。庆阳民众对鱼的喜爱也与其婚育观念有关。它是原始生殖崇拜意识最明显的传承。

鱼枕

2、石榴

在庆阳香包绣制品中,石榴常常和鱼、莲一起出现。民间有石榴枕顶图、石榴鱼枕(在鱼形枕上再绣上石榴)、石榴耳枕。据乌丙安先生考证,这种以石榴作为象征人口众多、子孙满堂的习俗是丝绸之路开辟之后才开始的,而庆阳地区恰处丝绸之道,其崇尚石榴之俗,恐已久矣。陇东妇女在绣制品中对石榴格外珍爱,至今仍把它作为多子多福的象征。这是古代风俗遗留的实物见证。

石榴五毒肚兜

3、葫芦

葫芦在中国民间有许多传说,这些传说常常与洪水泛滥和葫芦生人相联系。陇东有条葫芦河,至今仍流传一个关于葫芦河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位无儿无女的老人住在葫芦河的岸边,一天大雨过后,河里漂着一个葫芦,老人抱回家里,后来从里面出来了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中,更有许多关于葫芦生人的故事。绣有伏羲女娲的葫芦形烟袋,就是关于这些神话故事的工艺表现。庆阳是周人的生息地,周人早就用瓜来比喻子孙兴旺。如今陇东民间还盛行葫芦形的耳枕,葫芦形的烟袋,葫芦形的香包、荷包、针扎等绣品。葫芦形的耳枕一般多是母亲送给儿子或女儿结婚时用的喜枕。新婚男女的肚兜上,还以金瓜或老鼠搬金瓜作为点缀。蝴蝶闹金瓜中翩翩起舞的蝴蝶象征男性,金瓜或南瓜都是多籽葫芦的变体,象征女性母体。整件香包反映了男女相恋、男女结合、子孙繁衍的主题。其实不论是葫芦还是金瓜,用意都一样,它们都籽多且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民间选它作为新婚服饰的图案,也是希望多子多孙,寄托一种延绵不绝之意。在这里,母亲的深情与用意都融入针线之中。

肚兜、枕顶、窗帘、门帘、床单上的一花一鸟,一禽一兽,无不包含着“孤阳不生,孤阴不存”和“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的意蕴。按照古代的阴阳观念,刚者为阳,柔者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很明显,庆阳香包绣制中的大量动植物两两组合,意在象征男女、阴阳,表现“阴阳合而万物生”的道理。更值得一提的是最具庆阳香包特征的绌绌荷包,它的花瓣是一瓣在上,一瓣在下,包容天地,阴阳合一,代表了华夏人的理念。

葫芦针扎

四、祈福迎祥

在庆阳香包绣制品中,见不到伤悲、低落的情调,总是流露着温厚诙谐的情趣;洋溢着幸福、欢乐、喜庆、祥和的气氛,给人以生存的希望和生活的信念。黄土高原上的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在穷乡僻壤,过着苦难与贫困的生活,天灾、人祸、疾病常常侵扰着他们。因此他们更渴望平安、美好的生活,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老人健康长寿,儿孙满堂,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这些愿望便化入一个个艺术形象之中。

双猪头耳枕

抓髻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