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与刺绣

第四章 庆阳香包与刺绣

元代杂剧中就提到香包,让驰骋疆场的武士佩在身上。香包是用来装针线的,大的像钱包,小的似手袋。历代宫廷中,皇帝和妃子的床帐也都挂各种各样精致的荷包,民间更为盛行。过去农村家家养蚕,都会抽做丝线。女儿家绣些荷包如钱夹、扇袋、信插、针插、烟包和香包之类小绣品,出嫁时赠给男方的亲友,既是一种婚礼的纪念,也是借此显示自己心灵手巧的方式。这些荷包也“包”着男女之间的一种深情厚意。

从古至今,在庆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总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大人小孩都佩戴各种布制龙、盘蛇、青蛙、八卦镜、驱五毒、布制簸箕等绣品。小孩要穿上绣有各种图腾纹样的背夹,肩上左右缀有布老虎。

烟袋

据史料记载和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考古证实,远在三四千年前,我国仲夏时节的农历五月初五日,各部落氏族都要举行一种盛大的祭祀活动。先民们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篓中,或裹在荷叶里,一方面往水中扔,奉献给图腾神,另一方面自己吃,意为图腾神的子孙吃了,毒虫不敢来伤害人们。人们还要敲锣打鼓,划着刻有龙或其他兽形的木舟,在河里尽情游乐,据说是表演给图腾神看。史料记载,伏羲、女娲、禹都是以龙为图腾;炎帝、黄帝及黄河中上游各部落先民多以牛、虎、熊、狗、蛙、蛇为图腾。因此,端午节这天佩带祭祀图腾神的刺绣物,受到人们喜爱和欢迎。其种类繁多,可以说是各种刺绣吉祥物的大汇展。对端午节的起源、祭祀,闻一多先生作了详细考证,确认端午节是我中国古代的龙子节,它是祭祀龙图腾神和传说中祖先的节日。至今,许多地方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在太阳出来之前,忌讳在江、河、井、泉中打水,是害怕误将水中“小龙”打捞出水面;在门楣上悬挂未见太阳光时采集到的艾草,以禳毒气,保护图腾神子孙繁衍生息;给孩子脖子、手腕上缠五色线,额心画红纹记,胸前后背挂布制龙、蛙、盘蛇等图腾动物。据说,这样标记,图腾神能辨别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保护本氏族子孙平安成长。旧习俗,端午节的各种布制刺绣图腾神物要妥善保存,不得随意乱扔。

陇东旧俗,把端午节看成一个不吉利的日子。为了驱恶逐魔,逢凶化吉,农村妇女就在这个节日前制作各种绣花荷包,给孩子佩戴。她们把荷包制成各种小动物,希望荷包里的香味和这些小动物可以祛病除恶、祈福降寿。随着历史的演变,祛病求福的观念渐渐淡化了,而这些精美的香包却仍然保存下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

绌绌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