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藏香包刺绣精品赏析

第九章 古藏香包刺绣精品赏析

1.服饰类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形式,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汉族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等。其染织工艺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男人一般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外穿大襟长衫。妇女上衣以袄、褂、衫、袍为主,款式上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之别。下装以裤、裙为主,裙有凤尾裙、百褶裙等。

女褂女裙

牡丹花卉短袄

民国初期的红缎牡丹花卉纹女短袄:尺寸:65cm×123cm,基本形制为立领,平袖,袖长及腕,袖口平直。大襟处饰有一字形盘扣,做工精美。整件女褂造型规整,红色缎身搭配粉色贴边,配色喜庆,色彩协调。面料织造精细,纹饰设计巧妙,构图疏密有致,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红缎牡丹纹女短袄为典型的民国婚服。衣身及袖口平绣花卉纹,其中牡丹艳丽妩媚,雍容华贵。平绣又称细绣,汉族绣种之一。

黑色绣花女褂

清代黑色刺绣花卉纹女褂:尺寸,81cm×131cm,形制为立领、对襟、袖长及腕,袖口平直。衣身为素黑缎,上有刺绣的花卉纹样,以散点状布局。领口、袖口、开裾、底摆、领座处均有两条边饰,外侧为红素缎包边。共有5组红素缎盘扣。外有细窄滚边,做工精细,造型别致,是该件汉族女褂的独特之处。此件女褂面料为黑色,仅在衣身面料上饰以彩色花卉纹样,并穿插刺绣蝴蝶,用色沉稳,典雅大方,为晚清时期汉族女子穿着。整件女袄造型端庄大方,面料舒适。纹样以花草纹为主,丰富多彩。配色艳丽醒目。绣工、针法精美细腻,寓意吉祥美好,为清代女袄中的精品之作。

绣花马面裙(清代)

红缎绣花马面裙:这件马面裙,面料舒适挺括,色彩明亮鲜艳,纹饰绣工精致,寓意吉祥美好,针法细密清晰,刺绣工艺十分规整,为清末民初汉族女性穿用。

绣花牡丹马面裙(清代)

女裙:清末民初红缎绣花马面裙,腰围90cm,裙长89.5cm。红色素缎为面,肉粉色素绸为里。绣工精致,装饰左右对称,整体色彩搭配醒目和谐。刺绣纹饰针法细腻,纹样内容寓意美好。

红缎流苏女筒裙(清代)

红缎流苏女筒裙:裙身以焦红色缎为面,淡粉色棉布腰头。长度略高于脚踝,下摆饰有流苏,款式新颖。裙身平绣花卉纹,此件服装纹样多使用平绣,绣面细致入微,富有质感,为典型的民国婚服。

红绸刺绣马面裙(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红绸刺绣马面裙:裙长96cm,腰围114cm,裙底围摆258cm,红绸为面,浅驼色素棉布为里,乳白色素棉布腰身,绣如意云头纹饰寓意吉祥。清代女子着马面裙时上身一般配以袄或衫,上衣较长,可将马面裙上部盖住,故马面裙纹饰一般装饰于马面或裙的底摆处。

绣花阑干裙腰围(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白色绣花阑干裙:腰围127cm,裙长98cm,马面宽33cm,裙摆围度136cm。阑干裙为马面裙形制中的一类,其特点是裙身两侧处由若干梯形裁片缝合而成,并以深色缎边镶于缝合处,阑干裙又分为打褶阑干裙与无褶阑干裙。这件阑干裙整体纹饰布局规整,裙身色彩搭配清新雅致,针法细腻,纹样内容寓意美好,为清末民初汉族女性穿用。

清代大襟绣花衣

清代大襟绣花衣:尺寸93cm×137cm,圆领偏襟侧开绣花衣,双层叠穿,面料为绸,里料为棉。装饰手法以刺绣为主,图案色彩丰富,纹样极具地方特色,取自凤戏牡丹纹,粗犷大气,稚拙朴实。多为表达吉祥富贵之寓意。

背夹刺绣

民间传统背夹分单背夹和棉背夹两种。青年妇女穿的背夹,上面绣的花纹图案富贵华丽,以吉祥花卉和动物为主;老年穿的背夹,素雅大方,多以万福万寿图案为主。

莲花娃娃背夹:寓意连年有余,吉祥长久。

鱼戏莲背夹:寓意爱情美满

2.配饰类

披肩刺绣

披肩是古代闺女出嫁时披在肩上的绣物,所以又称霞披或云肩。多以绸缎为之,上施彩绣,四周饰以绣边,或缀以彩穗,因其外形呈云朵状,也称云肩。穿着时绕脖一周,披之肩背。披肩穿用时最好与同色系衣服搭配,以“近观则有,远观则无”视为得体。它的品种式样也很多,披肩造型以如意云头为基本纹样。披肩在形式上充满浪漫的浓情重彩,通过笼罩女性肩头的形式来折射身体表情,传递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披肩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服装配饰,其原形上可追溯到“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的远古时代。自明以来,披肩开始用于上层社会女性的穿着,后成为汉族女性的日常装饰,至清代达到鼎盛,成为婚嫁必备的饰物。披肩从原形到雏形再到形制的确立与丰富,几乎经历了中国整个文明史。它和所有服饰文化一起经历了从神圣的崇拜到至尊权力彰显,再到平民百姓日常实用的完整过程,验证了“人类对服饰美追求”的本质与其发展轨迹。

如意云纹是披肩中最常见的绣片形状,最早定型于唐代,并被广泛应用于服饰上,成为披肩发展过程中的经典符号。如意云纹整体形似如意,弯转起伏的边缘借鉴云纹,造型圆柔饱满、独特,表达称心如意之意,本身也是传统吉祥装饰纹样。如意云纹还利于绣片贴合人体。从敦煌莫高窟中大量壁画上的人物衣着如意云纹肩饰物,可看到披肩的端倪。北方诸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促使了披肩在汉族地区的发展。

四合如意披肩通过刺绣吉祥纹样的方式传递一种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无限向往与祈愿,这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体现。这种表现手法是在长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或是抽象意念的具象化,或是具象事物的抽象化。披肩纹样题材虽然多样,但是对吉祥观念的寄寓都离不开象征、谐音、文字的表达方式。披肩纹样绣以鸳鸯形象,象征夫妻美满的婚姻爱情,雌雄厮守,不离不弃。葡萄、石榴的果实籽粒极多,象征家族兴旺,子孙众多。纹样中的谐音是利用字词的声韵相同或相近,以表达吉祥意义。披肩绣面平整服贴,纹饰华美细腻,这些是女红技艺好的表现。披肩作为嫁妆的一部分,是给亲朋好友展示女红手艺的作品。披肩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中精巧而独特的艺术珍品,它的形制丰富多样,其中四合如意披肩最为经典,应用最广,流传最久。

此件披肩是由多个如意组成的披肩,这种造型十分多见。它的绣花精美,做工精巧。里面两层多为牡丹和蝴蝶,充分表现了蝶恋花的意境。

披肩的制作工艺几乎涵盖了女红技艺的全部,包括绣、绘、镶、绲、嵌、贴、补、钉等。其中刺绣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最为常见。此件披肩中以花卉植物纹样为中心部分,运用竖平绣修饰轮廓。周围用包绣的形式缀有蝴蝶闹金瓜,立体感极强,造型活灵活现。

披肩是中国汉民族传统服饰中的一个品类,四合如意披肩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四合如意披肩由四个如意云头组成,用平绣工艺刺绣花鸟纹样,并且以盘金工艺用回环的曲线方式装饰。整个披肩精致典雅,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

带式披肩:此件披肩以领口处颈围为中心圆,呈发散状分布,具有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十八条叶状片都分为两段,装饰有暗八仙与植物花卉的组合纹样,凭借个人理解与记忆自由发挥,充满创造性与民间生活情趣。

这件披肩做工特别精细,结构非常复杂。绣片上刺绣的文字条幅,衬托的装饰花卉纹样搭配得恰到好处。整个披肩由不同形状的小绣片组合而成,每个绣片都绣有一定含意的花卉、景物等内容;有些蝴蝶翅膀及花卉部分还用到了套绣,细密的撞色互相融合,使得色彩绚烂多姿。丰富的刺绣针法为云肩上纹饰造型的丰富性提供了可能,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此件披肩较为少见,采用九个如意形状,绣有花卉、蝴蝶、蝙蝠等纹样,有九九归一之意,寓意男女双方的真情相爱,意思是由终点再到新的起点。

事事(柿)如意披肩:柿子枝繁叶茂,子红实甘,有吉利喜庆的寓意。

这是一件祝寿披肩,以寿桃的形状为主,搭配动植物刺绣图案,素雅而显贵气。

如意披肩:采用四层绣片,以发射状连接,并配有穗子。这件披肩多采用如意云头,形成了独特的云朵形状,寓意富贵如意。

蝶恋花披肩:代表着男女相互喜欢、互恋之意。

福寿披肩:是用来装饰肩部的。这件披肩运用符号语言,文化底蕴深厚。

如意披肩:这件披肩雍容华贵,做工精细,是披肩中的精品。

如意披肩:用两层一大一小的元宝状四合如意云头围绕领颈中心处叠加而成,方向相同,形状相似,大小不一,结构层次清晰明了,遵循美的原则。这种简单、端庄的造型体现了老人朴素、雅致不俗的气质,又传递了“方圆有形,应天地之象,天人合一”的观念。

如意披肩:分成八个单元,穿连成一个整体,又由大小珠子串成24个丝线穗,搭配成一件完美的披肩。

以上四件都是如意云领类,古人采用如意形状制作云肩,代表着吉祥、称心、如意。其中,四合如意云肩以其精致的纹样、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肚兜刺绣

肚兜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形状多为三角形、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肚兜的面上常有图案,图案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绣花肚兜刺绣的主题纹样多是中国民间传说或一些民俗讲究,如刘海戏金蟾、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莲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虫,大多是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面料为缎,里料为棉布。

楼台相会肚兜:陇绣除去特有的刺绣针法外,还讲求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情感。最下面画面中将军回家与妻儿相聚。那种幽雅意境和相亲相近的感情,只用简单的几针几线就勾勒得活灵活现。左上角的画面是娘子手打罗伞,坐在骆驼上,悠然自得,男子牵骆驼引路,似是在回娘家的路上。右上角的画面是一位男子骑马过桥,像是游山玩水。制作此肚兜的绣娘似乎将她要说的话及内心感情,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抒发出来。

多福儿童布贴肚兜

在黑色底布上,用剪贴、彩绘、刺绣、填充等技法绣制的牡丹、蝙蝠童子形象,非常浑厚、大方,寓意大富大贵,子孙繁衍。

莲生贵子刺绣肚兜

刺绣针法细腻,简约生动。上方猫头形象简捷灵动。莲为花中君子,是八大吉祥之一。莲蓬为花中之果实,花和果实同时生长,借喻早生贵子之意。体现了民间妇女高超的刺绣技术。

三多儿童布贴肚兜

这是一件最具陇东特色的布贴绣珍品。布贴绣唯庆阳独有,它容刺绣、剪贴、绘画、填充等技艺于一体,是刺绣艺术品中高浮雕效果最佳的高品位作品。此作品的造型别具一格,构图饱满,人物形象生动活泼,色彩对比强烈,炫丽丰满。

花鸟肚兜

牡丹肚兜

白菜肚兜

和平肚兜

儿童绣花肚兜

拼贴成人肚兜

儿童肚兜

成人肚兜

新娘肚兜

拼贴肚兜

五毒图案肚兜

儿童肚兜

蝙蝠肚兜

儿童五毒肚兜

成人蝙蝠肚兜

成人福寿肚兜

鞋类刺绣

绣花兽形鞋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专门为一至八九岁孩子做的兽头形鞋,另一类是为要出嫁的新娘做的鞋,用动物和植物名字命名,如老虎鞋、兔儿鞋、青蛙鞋等,还有一类是专为高龄老年人做的长兽(寿)鞋。兽头童鞋有猫儿头、老虎头、猪头、鱼儿鞋、狮子鞋、牛娃鞋、鸡凤鞋和蝴蝶鞋、蜜蜂鞋。凤鞋、蝴蝶鞋、鱼儿鞋、蜜蜂鞋多是女孩穿的,其他多是男孩穿的,有些不分男女。

虎头鞋和猪头鞋:虎头鞋是儿童配饰中较多的品类。虎头鞋上的造型装饰极为夸张。虎头的两边都会单加上绒线做的胡须,显得灵动有趣。有的虎头鞋在鞋尾边加一个可以摇摆的小尾巴,显得灵动俏皮。虎头鞋一般用颜色明艳的棉布制作,常用虎的头部造型做鞋头,身体部位做鞋身,恰好利用了虎造型的特点,与儿童脚部的结构相结合。

成人绣花鞋

女士绣花鞋

绣花老鞋

三寸金莲

男士单色绣花鞋

男士绣花鞋

棉线袜垫子

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一直通用棉织线袜,很容易磨破,因而民间就出现了将棉袜子再加工,制作出棉袜垫、袜后跟连体的样式。它是那个年代的见证,又是民间艺术的展现。

清代女袜垫

清代男袜垫

儿童兽头帽刺绣

兽头帽是农村孩子戴的一种帽子。它的形象多取材于猪、虎、狮子、麒麟、狗等各种动物头部造型,所以,民间统称为娃娃兽头吉祥帽,简称兽头帽。虎帽子造型最为奇特,母辈们干脆把一个老虎整体形象绣在帽子上。娃娃的脑门是老虎头,脑勺处是老虎的尾巴,头顶是老虎脊梁,两侧耳朵处是老虎的腿和爪子,前爪子下踏绿色艾叶,通称艾叶老虎帽子。有驱邪除魔、纳福降祥的寓意。

狮子为百兽之王,凶猛威严,借它驱魔避邪。

虎为阳兽,代表雄性,是勇气与胆魄的象征。它可以镇宅避邪,保佑平安。

虎头帽上两只大眼圆睁,锯齿獠牙,耳朵高高耸起,小孩戴上显得虎头虎脑。再佩以棉质虎头袖筒,更显威武。

清代儿童风帽:民间多采用紫色绸缎做底布,中间绣蓝色牡丹等,帽顶部留一小洞,是男童辫子的出口。儿童风帽精工细绣,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

抹额: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妇女包于额头,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明代是抹额的盛行时期,当时的妇女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间常系有这种饰物。清代,贵族妇女和百姓人家都流行这种服饰,在戏曲和影视剧中都能看到抹额装束。

儿童涎水牌刺绣

儿童涎水牌,也称作围嘴。是将一块圆形的布中间掏空,罩在孩子的脖颈间,用来防止幼儿涎水弄脏衣服。围嘴上的图案以动物造型和花卉最为常见,以中轴线为基准线,造型上左右对称。虽然围涎只是一个儿童用来遮挡口水的布,但也被母辈们绣制得精巧细致,趣味十足,至今许多地区仍保留有戴涎水牌的习俗。它是在婴儿满月时,外祖母、舅母或表姐、表嫂赠送的礼品,有实用价值,也是一种装饰品。绣工考究,纹样多是龙、虎、凤、鱼、蝴蝶、花卉、万富、长命百岁、如意等。五福、福娃、艾虎、猪头、蜂扑金瓜都是不同造型的涎水牌。制作者精心琢磨,巧施技艺,显露了民间绣娘的高超技艺。

围嘴(民国时期)28cm×28cm

3.生活实用品

庆阳有一种民俗,在孩子出生后,年满周岁前由孩子的外婆向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讨来各色小布块,拼做成衣服,待孩子过一周岁生日时,由外婆赠于外孙、外孙女,寄托外婆深厚的爱心,意味着孩子得到百家人的祝愿,祈福孩子健康成长。民间实用生活用品刺绣物非常多,其中童年百家拼花布用物枕头、门帘、桌椅套、烟袋、壁挂饰品、耳套等最具特色。除五毒图腾马夹、百家拼花布鞋、挂包、坐垫等,都是庆阳境内最常见的。用百家花布拼儿童衣物是一种古老习俗,手巧的农村妇女用百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下脚布料,按照一定的构思,拼成美丽多姿的图样,并恰到好处地绣上些动物,如龙、凤、虎、狮子、牛、麒麟、松鹤、梅花之类,做成儿童马夹、衣服、枕头、被褥、鞋袜等,让孩子穿用。缝制这类拼花儿童用物,不只是为了节约布料,它上面渗透着民间妇女的心血,孩子爱穿,妇女爱做,群众争相欣赏。鞋袜、鞋垫、耳套吉祥绣物更是五花八门,花纹图案风格也各有差异。有的绣品艳丽多彩,有的绣品素雅清淡,有的绣品祈盼多子多孙,有的增福长寿。它们多是当地妇女用自己纺织的粗布和自己养蚕抽丝线做出的鞋袜衣物,具有朴实、粗犷的黄土高原风味。

搂肚与钱袋荷包

古代有一种专门装金银元宝、铜钱的长三角袋子,人们常常将这种口袋搂捆在小肚部位,称搂肚。搂肚面上多绣有招财进宝、狮子滚绣球图案。

搂肚(男性裹肚)

陇东裹肚,多为男性使用,外出时装钱币、票据,是妻子油灯下熬夜精心刺绣而成。图中所绣缠枝纹“蝶恋花”图案,倾注了妻子对丈夫的寄托。不论绣花、针功技巧、设色造型,都体现了高超的技能。

钱夹类

小型钱袋是清代晚期开始使用纸币后才兴起的一种绣花袋。钱袋品种很多,有一个口袋盖的,有几个口袋几折的。每个钱袋口都有盖,盖的尖端有子母扣(或布纽扣),平时紧紧扣着,袋内的钱不会掉出来。几折的钱袋,折叠在一起成为一个长方形的钱币袋,人们叫钱扁夹。将钱扁夹装在衣服口袋里,不易丢失,非常保险。妇女祈盼男人会理财,能发家致富,在钱袋上绣上自己心爱的图案,表达自己的心愿,寄托自己的感情。

盘金钱夹

这是一件纯金盘绣的珍贵钱夹。左边由戟、罄、双鱼、花瓶组合。戟与吉谐音,罄与庆谐音,被视为富裕吉庆的象征。中间大象驮花瓶,则是太平景象。右边有琴棋书画及步步高升的图样,寓意生活幸福,事业有成,美满富裕。

此件藏品上的花卉图案绣面细致入微,富有质感。整个纹样针法细腻,配色协调,给人以清新素雅之感。

钱夹,是一种用来盛装钱币的荷囊。其造型呈长方形,结构上类似于多折荷包,可折叠展开。受到清代刺绣活计的影响,钱夹也通常被绣上各种吉祥图案。

这件钱夹保存不太完整,但依旧能看出刺绣的针法和传统纹样。

蝶恋花钱夹

人物故事钱夹

鱼戏莲钱夹

祝福钱夹

花卉钱夹

清代狮子钱夹

暖耳

暖耳,亦作煖耳、耳套,是一种护耳工具,由唐代耳衣演变而成。其形制有心形、椭圆形、圆形等,一对两只。多用兽皮或质地厚实的布帛制作成套,罩在耳上以御寒冷。清《谈徵·物部》记:“今人惧耳寒,或用皮,或用绸缎,如其形而缝以衣之,谓之耳暖,亦谓暖耳。即古之所谓耳衣者。”

鱼戏莲纹心形暖耳:边缘刺绣为锁边绣。锁边绣是在织物裁片边缘起保护固定和装饰作用的装饰针法,以锁针与编绣结合,两层交叉的线迹互相垂直,编织出各种图案。这件荷包边缘用黄色丝线绣织出的纹样增加了荷包的美观性,兼具实用耐磨的功能。

暗八仙耳套:“暗八仙”是道教传说中八位仙人的法器。相传汉钟离手不离扇,吕洞宾身背宝剑,张果老手持渔鼓,曹国舅手执拍板,铁拐李佩戴葫芦,韩湘子常握箫管,蓝采和长提花篮,何仙姑手执荷花。图中只见八仙所执其物,不见其人,故称之为“暗八仙”。亦代表了老、幼、男、女、富、贵、贫、贱等各类人物。八种宝物集在一起,即八仙齐来,寓长寿之意。整件荷包造型规整、用色沉稳、做工细致、刺绣工艺灵活娴熟,体现了制作者高超的手工技艺。馆藏这件耳套上装饰的“暗八仙”纹刺绣工艺为打籽绣、绞线绣工艺相结合。

枕顶与枕头刺绣

枕头的种类很多,在农村流行的有两头带顶的传统枕头,有两层摞起用的摞枕,有专门为儿童做的动物枕头,为老年人做的各种形状的耳枕。其中带枕顶的枕头是历史最早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种。

传统枕顶有两种,一种为正方形,长宽均为16~19 厘米;另一种为长方形,长16~19 厘米,宽6~8 厘米。枕顶一般以黑色或红色为主,也有少量其他颜色。枕顶又分为有边框和无边框的两种。红色枕顶多为黑色边框,黑色的则相反。枕顶中的绣花色调为典型的民间色彩,有的大红大绿,有的清淡素雅。为结婚而做的枕顶,更为精致细心。

枕顶上的图案也是变化多端。绘制图案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用纸剪成枕花样,然后将花贴在枕顶上再绣,另一种是直接将花画在枕顶上绣,还有一种是把布剪成动物图案或花瓣,直接做到枕顶上。传统枕顶上的绣花,都是用纸剪成花后贴上去再绣,而直接画花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在配色上各有特点,有的素雅大方,有的和谐统一,有的对比强烈,有的夸张、抽象。总的来说,传统枕顶的色彩比较素雅,现代枕顶的色彩比较强烈明快。

这是几件非常珍贵的艺术品,也是庆阳陇绣技法中刺绣针法的代表作。其造型庄重大方,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典雅。图中牡丹、双蝶、双鱼纹样极富装饰性,寓意富贵有余,美满幸福。

图中缠枝牡丹舒展自然,凤凰高飞,花蕾布局巧妙。黑色布底上刺绣出炫丽、简洁的图案,充分体现了陇原儿女的聪慧。

这是一对根据秦腔剧《五典坡》绣制的枕顶。其色彩艳丽、热烈,人物、动物形象生动,整个画面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杨香,二十四孝中的孝子。民谣说“杨香打虎救父命,年虽十四传英名”,体现了中国的孝文化。

麒麟,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奇动物。麒麟送子的传说源头,当追溯到孔子。“麒麟吐玉书”的故事中,麒麟有送子之说。

婚庆枕顶,色彩艳丽喜庆。

较为少见的馆藏素色枕顶,配色素雅大方。

鱼枕

鱼与余谐音,这两件绣品有动感,有生趣。象征着富足。

鱼耳枕

鱼蛙耳枕

蛙耳枕

蛙在中国文化中颇富传奇色彩。传说中人类女始祖被称为女娲,中国人称自己的子女为娃。在庆阳,人们习惯佩蛙香包、枕蛙耳枕,庆阳耳枕的多边形洞口,是制作者良苦用心巧妙设计的结果。

黑蛙耳枕

传统蛙耳枕

烟袋

烟袋是小辈为老年人做的一种绣花吉祥物品。这些物品绣花内容多以祝福纳祥,祝愿健康长寿、事事如意,纪念人文始祖女娲、伏羲为主题。所用布料多以沉稳的暗色为主。在黑暗布块上镶上绿色、黄色、红色边缘,既醒目又鲜艳。中间绣上字或画。

双鱼烟袋

自上而下分别是如意头、梅花、兰花,寓意高洁清雅。采用葫芦形状是因为葫芦是多子多孙的象征。

自上而下分别是如意头、蝙蝠、佛手,寓意福寿延年。

针插荷包

《史记·食货志》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古代女性要具备纺织、剪裁、缝纫、刺绣等技艺。《管子·轻重乙篇》言:“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针、一钵,然后为女。”古代女性从事手工业劳动时要用到针、线、剪刀、尺子等等工具,常常将这些工具收纳于一个容器之中。每个时期储针容器的形制和材质都不尽相同,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都有着不同的称呼,例如针筒、针线盒、针衣、针线荷包、针线篓、针线笸箩、女红盒等等。针线包是生活的必备品。民间针线包形制丰富、种类繁多、各具特色。针线包或是亲手制作,或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请专门的工匠制成。

陇东妇女的针线包称针插。针插(扎)是荷包香囊的演变物,是妇女存放绣花针、缝衣针的小型布制物件,又能佩带以显示主人心灵手巧。选用绸缎、布帛的边脚料作底布,上面绣以非常精美的花卉、动物图样。针插分外罩和内芯两部分,外罩要套住内芯上部插针部位;内芯上花纹与外罩花纹形成一个完整的和谐图案。针插的造型多种多样,有八卦形、扇形、葫芦形、娃娃形、猴子形、龙凤形、仙鹤形、喜鹊形等等,天上飞的,屋内陈设的,田里种植的,地上走的,应有尽有。汇集起来摆在屋舍,真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它是饱含着民间温馨泥土芳香的一种独特艺术品种。针插的内芯也装有香草药料,它是从香囊演变而产生的,所以有些地方也叫“耍活”。农家妇女佩带在胸襟前,时时飘放出郁香诱人的香味,既能驱赶蚊虫叮咬,又是一种装饰之物,也可以随时取出针线来使唤。

针插只有两寸左右长,分两部分,用线绳相系,上下自由抽动,象征生殖和生命的根源。针插多为阴阳相合的连体鱼、连体鸟、连体虎及象征子孙繁衍的蝉、金瓜、鱼、蛙、石榴、桃等,组合成一个阴阳合体通天的母体,比喻瓜瓞绵绵、子孙长续、生生不息。

猪龙针插:猪龙是炎帝部族最早的图腾动物,头似猪,尾似龙。猪为福神,可以通神。猪龙是龙的前身。猪龙香包针扎,象征诚实、吉祥、如意和平,表现的是一种对富贵的渴望。

葫芦针插

凤针插

猪头针插

蛙针插

如意针插

蛙针插

鱼针插

蝴蝶针插

人形针插

鱼针插

扇形针插

杂宝类:包括门帘、桌围、桌椅套、盖头、扇套、信插等。这些都是生活实用品。

绣花门帘

金丝绣门帘

富贵吉祥桌围

牡丹盖头

门檐

凳套

寿桃桌垫

贴绣片

袜后跟

祭祀用品

戏服绣片

人物故事绣片

绣片

服装绣片(部分)

扇套

壁挂类

刺绣信插

信插,顾名思义就是插放信笺的物品。它的由来与信件的出现紧密相连,盛行于民国末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此件信插,面料为黑色素缎,棉布为里,信插上做两个小兜。信插表面的装饰纹样包括螃蟹和花卉。刺绣精美,颜色各异,用少面积的粉色、红色、绿色块面与黑色绣面产生简与繁的对比,颇具艺术美感。

此藏品是陇东信插刺绣品,挂在室内一角,用于插放信件、票据等。在庄重的黑色底布上,制作蓝宝石色口袋12 个,上面绣着象征福禄寿禧、四季平安等吉祥如意图案。其色彩典雅,刺绣技法娴熟,是一件精品。

4.香包挂件(耍活)

香包挂件是端午节香包的重要品种,佩者众多。多绣以五毒。五毒包括蜘蛛、蜈蚣、蝎子、壁虎、青蛙。有的不用青蛙,则用蛇或螃蟹。五毒的原始内涵是“以毒攻毒”,借以保护生命健康。它被看做一种灵物,后来又演化为驱邪禳灾的法宝。

簸箕挂件

立体鸡

蛙香包

猫头挂件

五毒蛙

青蛙挂件

娃娃坐莲

螃蟹挂件

双鱼壁挂

蝶恋花

双鱼挂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