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刺绣的发展
刺绣可以说在庆阳无处不在。炎炎夏日,在乡间的山路旁、河边,你会看到一群顽皮戏耍的孩童,光着屁股,唯有胸前挂着一个花裹肚。那红红的裹肚上,巧针细线地绣着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在太阳光下红如火,艳似锦,甚是好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茶余饭后,你会看到老人们三三五五在一块抽烟,他们每个人的烟杆上都吊着一个烟荷包,上面差不多都有刺绣图案,做工精细。遇到谁家孩子过满月,那刺绣品就更多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向孩子贺喜,都要拿自己刺绣的东西做礼品,有虎虎生威的虎头娃,有红花绿叶的荷花帽,有描龙绣凤的花裹肚,还有狮子枕、虎头枕、金鱼枕等等。这些礼品往往要摆在喜桌上,让大家观赏。过去重男轻女,只给男孩做满月,现在不同了,男孩女孩都一样。可是男女有别,给男孩的礼品,绣的多是望子成龙、状元进宝、二龙戏珠,还有石榴、桃、鹿、鸡、兔之类的动植物,象征多子多福,大福大贵;给女孩绣的则多是丹凤朝阳、莲生贵子、胖娃坐莲以及荷花、牡丹、凤凰、百鸟等,表示尊荣富贵、子孙绵绵、永保平安。
娶媳嫁女之时更是刺绣艺术品的大展览。庆阳民歌里唱道:“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在古代,女孩七八岁就开始学习捉针穿线,10岁左右开始绣鞋垫、绣鞋,这是女儿学针线的第一关,也是练基本功的开始。做鞋垫讲究绣花纹图案,要针匀行端,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就是要达到左看是行行,右看是样样。女孩长到十五岁左右才在裹肚、枕头、鞋子等正式衣物上绣花,并开始着手为自己做嫁妆。临出嫁前,姑娘浑身上下刺绣裹体,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们肩上的披肩,由几十块小刺绣片组成,绣着百子图和各种民间故事,由小及大,一层压一层,布满胸前,琳琅满目。腰间系的百褶裙上也绣满各种花草图案。另外,脚上还要穿一双绣花鞋。当然现在的姑娘已不这样打扮了,可是陪嫁的绣花鞋、绣花枕和为新郎及男方家里人做的绣花鞋垫等却是少不了的。
庆阳人祝寿,更离不开刺绣,除寿酒、寿桃、寿饼食品之类外,精致的寿幛上,有的用八大仙人绣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字样,中间还要绣上寿星图;有的用彩色丝线绣一个硕大的“寿”字;有的用5 只蝙蝠、回头鹿仙桃和登梅喜鹊绣成一个“寿”字图案。更阔气的是在近两米长的寿幛上,绣上童男童女手持仙桃向寿星献桃图样,雍容华贵。
寿桃云肩
庆阳民间刺绣究竟起于何时,尚无资料可证,但千百年来它和庆阳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刺绣大军的主体是农妇,她们把最常见的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星云、楼台亭榭、几何图案以及人物故事,都作为自己的取材范围。除香包外,还有挂片、衣袖、桌围、笔套、钱包等等。总之,凡衣物上能用针线做的地方,位置显眼、需要美化的角落,都是刺绣艺术展现的广阔天地,是巧姑娘、巧媳妇们大显身手的用武场所。
人民群众遗产意识的提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庆阳市委市政府文化部门尊重民众的文化意愿,利用端午节、农耕文化节等节日活动,支持他们开展各项民俗文化活动。在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都会大力开展庆阳香包绣制的展览、展演、论坛、讲座等活动,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媒介宣传报道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增强民众自觉保护意识。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联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搬进学校,走进课堂。
糊涂虫
生产性传承保护,是指进行合理的生产、开发,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利用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使古老的文化遗产在延续过去的基础上再创造出符合当代人要求的新形态,并通过市场经营和产业规模的有效结合,发扬光大。小香包,大市场。香包既然是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众文化,就决定了它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总有一天,它会走向世界。
挂饰中的图案自上而下分别是佛手、桃、石榴,这三种吉祥果实组合在一起,可用于祝愿三多,即多福(佛手)、长寿(桃)、多子(石榴),图中还有一个如意钩,合称“生命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