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狠一些,方能改掉那些恶习
一种行为习惯,是人们成长过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是这么说的: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可见,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让人的一生发生重大变化。满身恶习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唯有有好习惯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这就告诉所有正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们,你若想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就必须改掉当下存在的一些坏习惯。
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相当的效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行成于思毁于随”,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
苏格拉底门下有很多学生,他经常带领这些学生四处游历、饱览名山大川。几年下来,这些学生都学到不少知识,有些还成为满腹经纶的学者,为此,苏格拉底感到很欣慰。这些学生自己也认为自己可以顺利“毕业”了。
一天,苏格拉底带领这些学生来到一片旷野上,他让大家在草地上围坐在一起,然后对他们说:“现在,你们已经个个都是饱学之士了,你们也马上可以从我这儿毕业了,但最后一次,我再问你们一个问题。”毕业前,老师问的问题当然很重要了,学生们一个个竖起了耳朵,想听听老师会问什么问题。
“我们现在坐在什么地方?”苏格拉底问他们。
学生们回答道:“旷野。”
苏格拉底又问:“这里长了什么?”
学生们答曰:“草。”
苏格拉底说:“是的,你们都回答对了问题,这里长满了草,那么,接下来,我要问的是,你们要用什么办法,才能清除掉这些杂草?”
这是哲学问题吗?一向严谨的老师,怎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拔出杂草明明是农民才应该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们都对苏格拉底的问题感到很好奇,但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一作答。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用手拔掉就行了吧。”一个学生抢先开口。
另一个学生答道:“用镰刀割掉,那样会省力些。”
第三个学生回答得更为干脆:“用火烧更彻底。”
苏格拉底从草地上站起来,清了清嗓子,然后说:“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按照自己的方法,划定一片区域,将各自区域的杂草清除掉,明年,我们再来看看自己的战果,看看谁的方法更有效。”
约定的时间到了,一年后,所有的学生都齐聚在这片曾经长满杂草的地方。令他们高兴的是,这里再不是杂草丛生,但却依然有很多参差不齐的杂草在风中摇摆。然后,苏格拉底带领他们到了另外一块地方,这里不是学生们除草的范围,这里没有杂草,而是长满了茂盛的麦苗,学生们凑近一看,看到了一块木牌,那是苏格拉底的笔迹,上面写着:“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学生们恍然大悟。
用麦苗根除杂草是一种智慧。我们在培养习惯时,是否可从苏格拉底那里领悟借鉴呢!好习惯多了,坏习惯自然就少了。
那么,阻碍我们成功的恶习有哪些呢?
1.自制力不强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自制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下了决心就能获得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请记住,循序渐进,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并且不会给自己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从而能轻松地锻炼自制力!
2.准备不足
一些人在尝试中失败了,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勇气,而是因为准备不足。因此,从现在起,无论你对自己的评估如何,都不要掉以轻心了。
3.不能坚持到底
你也想努力做一件事,比如,钻研某件乐器,搞好学习等,但往往使你最终不能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你的中途退缩。如果你不能在青春期就克服这一坏习惯,那么它会影响到你的一生。
4.不吸取教训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杜绝了所有的错误,而是因为他们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改正错误;而同样,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常常重复错误。的确,很多时候,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常比成功教我们的更多,犯了错却不吸取教训,白白放弃如此宝贵的受教育机会实在可惜。
总之,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