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一切变得生机勃勃

创新让一切变得生机勃勃

生活中的人们,只要你敢于创新,你的生活与工作都会变得生机勃勃,你就会与众不同。

这是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1985年,张亚勤赴美留学,在以满分的成绩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后,张亚勤跑去向导师求教如何选择博士论文的题目。

“老师,您看我的博士论文到底该做什么题目?”

谁知道那位老师说:“我还正要问你这个问题呢!”

张亚勤感到很意外。因为在国内,总是导师先给学生划定一个大致的论文范围。而在美国,总是学生自己找研究课题,导师只是最后帮助把握一下,提一些建议。

的确,知识社会的秘密就在于创造力。正如画家笔下的世界,一张纸、一支画笔,基本颜色永远只有那几种,无非是线条和点的组合,每个元素都没有新的发明,但因为画家的创造力,它就能具备无限的艺术价值。缺乏资源的日本就是个榜样,在其1982年的国策审议中,日本作出了“开发日本人的创造力,是日本通向21世纪的支柱”的决议,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基本国策来执行。

的确,即使再细小的事情,思考改良的人与墨守成规的人,从长远地看,将产生惊人的差距。我们同样以扫地为例,每天反复琢磨如何扫得更干净、更快捷的人也许会独自成立承包清洁的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与此相对,得过且过懒得想办法的人一定依然每天继续扫地工作。

同样,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成功者,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他们积极主动,富有创造力。我们任何一个人,无论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境况,都渴望成功,渴望以现在的岗位为起点,不断攀登事业上的高峰,所以我们就需要积极主动,富有创造力。

创新者往往能抓住机遇的尾巴,为自己赢得新收益。我们经常说,方法总比问题多,事实上,人们都不愿意开动脑筋去寻找方法,因为这是一件伤脑筋的工作,于是,为了保险起见,我们更愿意使用前辈们已经传授给我们的方法和经验,而这却容易使得我们陷入思维的惯性中,即按固定的思路去想问题,而不愿意换个角度、换种方式去想,拘泥于某种模式。这样不仅不利于问题的更好解决,更是阻碍了我们的思维活性。

在创新的过程之中,最可怕的是想象力的贫乏。可以这样说,人的一切发明与创造都源于想象力。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全归功于他能建设性地、积极性地利用想象力。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才能有与众不同的收获。

因此,你若想成为一名拥有创造力的人:

第一,破除权威给自己带来的思想困扰;

第二,看到从众心理的危害,“从众”只会让你人云亦云;

第三,要破除观念思维、经验主义等主观定式,没有所谓绝对的真理,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敢于挑战专家权威的勇气,也需要敢于自我否定。

另外,对于一个创造型人才来说,自信非常重要。拥有自信,才能够不怕失误、不怕失败地去进行新的尝试。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敢自信走“小路”的人,通常也难成为创造型人才。

萧伯纳有一句名言:“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人都是在这种主动地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过程中成长的。那些被动学习和工作的人,总是郁郁不得志。相反,那些积极上进勇于创新者,也许常有一时的困顿,但最终都能拥有一个比较辉煌的职业前景。

环境是特定的,人是灵活的。因此,人不能被特定的环境所压制,而是要努力去冲破环境。即作为人是不能屈服于环境的,因为,我们是勇敢的。我们要超越环境之上,做一个永远的胜利者。当一个人最想做自己的时候,那就等于想解放自我,而不再做环境的奴隶。即使这样做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也不怕。

想象在一个人成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我们只有打开想象力的闸门,更有力地展开想象力的翅膀,才会翻腾起创新的思维大潮,才会让思想飞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功境地。